馬奈…
〈柏絲․摩莉索與一束紫羅蘭〉
(Manet,“Berthe Morisot with a Bunch of Violets”,1872)
柏絲․摩莉索(Berthe Morisot)
詩性之美
十九世紀後半,法國的繪畫興起一項藝術革命,印象派畫家們外出寫生,體驗光學,享受那多樣變化,為此,揚棄黑色,嘗試使用混色來替代畫中陰暗面與陰影,這畫的女主角柏絲的繪畫導師柯洛(Jean-Baptiste Camille Corot)鼓吹走向室外,受他影響,她也加入印象派。然而,馬奈卻一反這風潮,用上了濃重的「黑」。
這裡,採用兩個主色,有深濃的黑,像高帽、圍巾、與外衣; 與蒼白的背景、襯衣、與小點的紫羅蘭。而黑的厚度、莊嚴、深刻,乃至壓抑,足以吞噬光的能量,產生了一種浮顯又隱藏的神祕意象; 同時,又劃破白的空間介面,因此,觀者會游走在精神與實體的交戰與衝突之間,無法丈量的氣勢就這樣使了出來。黑看來沉默,然而,內斂導致的張力卻是雄強、壯觀的。
難怪哲學家保羅•瓦拉瑞目睹此畫,用「詩性」一詞來讚嘆!這裡,兩色互為穿插,筆法、濃度、強度…的層次,在在都為這女子的臉龐做佈局,結果呢?如黑墨在白紙上流動,她的美、靈氣,因那詩性的竄行,凸顯出來了!
《藝術,背後的故事》的【美學小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