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8日 星期五

讀信者.... 懂情懂愛




紅摺

/ 墨紅


拉簾幕
期待什麼戲劇

窗開光來
靜的無窮
靜到
連呼也沒吸

黑影灑牆
空洞洞的
怎牽引

一封折了
反覆打開
一看再看
已久的信
是一張紙一些未知文字
映入窗格
貼了未來

感情的臉
輪廓的制約
有簾有窗有毯有桿子
折痕與亂置
及斜盤承攬的
好多潤果

玻璃鏡
是心流的馬賽克
拼於靜動之間
湊於存在與缺席之外的一瞬

不遮,為深情款款留下
伏筆

〈選自《英雄》詩集 Chapter 7 "思的獨立"


******
長期以來, 維梅爾一直是我最喜愛的藝術家之一, 
在於他懂得怎麼刻劃女子的心理..... 


倫敦國立美術館

維梅爾與音樂:愛與悠閒的藝術
2013年六月26日 - 九月8日

******

 

2013年6月27日 星期四

L.S. 洛瑞 憂傷, 但幽默

畫家洛瑞L.S Lowry, 1887-1976畫下許多英國二十世紀的工業城鎮、工人們的生活, 此主題困難、罕見, 很少藝術家觸及, 他以這類景象贏得世人的讚嘆


展名:L.S. 洛瑞與現代生活畫
   (Lowry and the Painting of Modern Life
展期:20136261020
展場:泰德英國

我認為此藝術家有憂傷, 但又有幽默的特質......



2013年6月24日 星期一

淨純的空間觀念

多年來,讀了許多藝術家的故事,再看看他們的作品,竟發現到……

舉一位我喜愛的藝術家朱為白(1929- )例子,他出生於南京,祖輩三代全為裁縫師,從小耳濡目染,對於布料的裁剪與縫製,碎塊的拼湊與黏貼,量與質的交錯、堆疊、轉換、與併置,怎麼穿針引線,他一一瞭若指掌。目睹他的作品,仿彿走入了達達鬼才曼˙瑞(Man Ray)的裁縫、阿根庭雕塑家封答那(Fontana)「操刀」的世界,朱為白因對剪裁駕輕就熟,自然在織物上,興起了試驗、發明的念頭,之後在創作上,他以刀代筆,儼然是童年的延伸。

據說從小他愛玩,愛遛達,始終記得田裡的一條水溝,不怎麼寬,卻很深,第一次跳下去時,驚訝自己竟不怕水,剛入小學的夏日,他跑到那兒遊泳,眼見一位同學溺水了,緊急之下,有人拿著鍋子去壓他的肚子,想救活他,但徒勞一場,最後還是死了,此事件,一幕殘酷的畫面,構成朱為白人生的首度記憶。

老子的《道德經》說:「上善若水,水善萬物而不爭。」此闡明生命最高境界,如水性一般,清透簡樸。對朱為白而言,「水」帶來了樂趣與苦難,背後卻隱藏「他走了,我活著」的原罪,因此,水的純靜,水的洗滌,水的淨化,成為他一生在美學裡的探尋。

他的〈隨想錄〉有一句「創作觀念的淨純」,重要的觀念,僅僅幾招刀剪、單一的色調、或隨機的貼布或絲線,就夠了,剩下的就交由自然,讓光影來做變化,演出一場場的驚奇,最終,在紙、棉、或布上留下的,說盡他的全心全力,不就是他最洗煉,最純粹的姿態標記嗎!

第一抹記憶,象徵人的頭一款挑戰,激起的原罪、興奮、愉悅、或震盪,將是自身認同的開始,未來的心理發展也因這「原型」而起;對藝術家,更持續了往後的視覺感受、主體的探索、與美學態度。沒錯,創作的激素,奔流與永存,關鍵在於那初始的刻痕啊!


附圖: 《春耕--無限》

※ 朱為白最新的《春耕系列》協同另五位現代藝術家李錫奇、楊興生、鍾俊雄、顧重光、盧怡仲的作品,於6月8日(六)至7月28日(日)呈列在臺北時空藝術會場(臺北市和平東路二段28號),展名為「非常意外——偶然,無關大小的事」。

【2013/06/23 聯合報】
http://www.udn.com/2013/6/23/NEWS/READING/X5/7980800.shtml

2013年6月16日 星期日

你我的盖兹比


它透過愛情故事,不僅捕捉時代的精神,也傳達人類的生存景像,更甚的,體現亙古的人性 ——無關乎東方或西方,每個人都住著蓋茲比,當我們每天面對生活的掙紮,混淆了財富與幸福......



你可以說火燒,你可以說爵士,你也可以說失落,你更可以說是永遠長存的世代。



緣於問號
剛剛,把國小五年級的日記拿出來,翻了一下,瀏覽時,不禁笑了起來,唉!比青蘋果還青澀,不過,有一頁,有一行,我卻看到了「滋長在浮華的愛情」字樣,緊接,還連打三個大問號,突然驚訝自己當時已在思考愛情怎麼一回事了,然寫下此句,絕非突發奇想,記得那一天,一位大哥哥跟我講一個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美國住著一個男孩,愛上了一個女孩,因窮,他沒法娶她,之後三年,賺進了億萬財富,這期間,她也嫁了人,但始終無法忘情的他,在她家隔一條海灣,買了一片莊園,晚上總望向對岸,看著她屋外燃點的綠燈; 慷慨的他,也經常敞開大門,辦一場接一場的豪華派對,讓每位佳賓盡興,這麼做是希望有一天她能來,好跟她重修舊好,日子一天一天過,果然,她真的來了,兩人一見面,他帶她到豪宅晃一圈,突然,從衣櫃,將進口的絲綢襯衫掀出來,拋到空中,一件件飄了下來,面對湧至而來的,她快樂的不得了,感動的哭了,就此,贏得芳心,舊日火花再度燃起。

之後,才知這男孩叫傑•蓋茲比(Jay Gatsby),女孩叫黛西(Daisy),小說家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1896-1940)1925年出版《大亨小傳》了不起的蓋茲比The Great Gatsby關鍵性的一幕。

愛上她,又失去她,再用一生贏回她。我少女時代聽時,覺得蓋茲比癡情不已,也隱約了解世上的愛情,總不斷在浪漫與現實之間周旋!不過,心底,卻對華而不實的東西,起了疑惑!


錢的聲音
直到入了大學,一次期末考,必考書沒讀,反倒讀了一些「偏」書,紓解壓力,其中網入這本小說,當時,被黛西這個角色所吸引,也註意到作者描述她性格,常用聲音特質來勾勒:

      一種吟唱的迷惑,一種耳語的「傾聽」,一種承諾 
      —— 被刺激一會兒的愉悅,足以迴繞多時……

聲音是她的稟賦,不僅說話如此,她笑聲,聽來荒誕,又迷人,甚至跟丈夫吵架,那哄罵聲雖然真誠度讓人質疑,卻也夠誘惑的了,費茲傑羅說:

      …… 她的聲音勾起興奮,對於曾關心她的人,將難
      以忘懷。

難忘,在於發出一種延續性的幸福感。在小說的後段,藉由主述者尼克(Nick)與蓋茲比的對談,揭露了黛西聲音背後隱藏的意義:

      我(尼克)說:「她擁有一種輕率的聲音」我遲疑,
      說「充滿了 ——」

      他(蓋茲比)突然接下去:「她的聲音充滿了金錢。」

      就是這,我以前沒真的理解,對,充滿了金錢 —— 那
      是永無止盡的迷惑,隨升隨落,叮噹響的,鈸擊一般
      ……,跟白色宮廷等高,國王的女兒,黃金女孩……

沒錯,她歇斯底里!沒錯,她拜金!就這聲音,跟魔咒為舞。講到這兒,順便一提,這小說自1926年開始被改編電影,到2013年為止,以「大亨小傳」之名一共拍了五部,許多影評人認為詮釋最好的還是1974年傑克•可來頓(Jack Clayton)導的這片,因為女演員米亞•法羅(Mia Farrow)將黛西那充滿「錢錢錢」的聲音表現的淋漓盡致。

一中了她的魔咒,便難逃脫,但她總在那麼高的位置上,蓋茲比得要加倍努力,往上爬,到底怎樣才能爬到頂端呢?賺很多很多錢,買一棟豪宅,買大型轎車,他心想,這樣即可買到幸福,甚至愛情,也買得到。當整個社會被一股資本、消費、頹廢、享樂主義淹沒,財富是計量人類成功的唯一指標時,大亨追求拜金女的現象,再自然不過了,錢的威風,怎能拒絕呢?

記得大學時,我還讚嘆黛西的本事呢!


道德的失落
2004年,我待在美國一段時間,也特別到長島黃金海岸,看了啟發費茲傑羅1923-4年寫下《大亨小傳》的那棟豪宅 —— 地之角(Land’s End),佔地之廣,雖老舊了些,往日的燦爛依稀可見,當時,我手抱著一本波蘭女畫家塔瑪拉•德藍碧嘉(Tamara de Lempicka,1898-1980)畫冊,心想著瘋狂的爵士年代,女子們留短髮,化濃妝,穿低腰洋裝、短裙,喝雞尾酒、抽煙,聽爵士樂、跳狂舞、飆車,一副小太妹的大膽作風,德藍碧嘉愛畫那時代的女子,看著她們,不難想像黛西的模樣了。

蓋茲比呢?年輕,長得又帥,衣裝高檔,令人印象深刻; 然一開口,顯得平庸。這一來,不很矛盾嗎?就因如此,他才被染上神秘的色彩,他何等人物?一個窮孩子,怎能三年內,賺進所有的財富,速度之快。原來,私底下,他做的是酒類的非法製造與販賣事業,為了掩飾,他改名,給自己一個全新的身份,聲稱出生富裕之家,從牛津大學畢業,又是大戰被表彰的英雄,但,全謊言呀!

若說黛西象徵金錢之夢,那麼蓋茲比是那追夢人,她一直散播那虛幻的幸福感,如招魂一般,雖不能仰賴,但患上狂想癥的蓋茲比,再也無法自拔,接下來,只有不擇手段了。外表冠冕堂皇,生活充斥著不安、險惡、魯莽、虛假、腐敗、背叛,包裹的,說白了,不是暴發戶的空洞與虛幻嗎!


1%或99%
像蓋茲比的壞蛋,又加上唐吉訶德的精神狀態,該怎麼處置?

自美國地之角一遊回來後,在紐約,我到了一家書店閒逛,想找費茲傑羅的小說集,在那兒,我尋獲了,還讀完一篇小小說〈泳者〉(“The Swimmers”),話說一位女子跟丈夫到法國蔚藍海岸渡假,面對眼前的成群美國女子,夫妻倆做了以下的對話:

      她驚呼:「你怎樣定位她們呢?了不起女士、
      中產階層、不擇手段謀權女子 — 她們所有都一
      樣,看!……」

      突然,她指向一位走進水裡的美國女子:「那年
      輕女孩可能是速記員,然而,不得不掩飾,藉著
      打扮、動作,讓自己看起來像擁有世上所有金錢
      似的。」


      「或許,有一天,她會擁有。」

      「那樣故事,人們一直說。只能發生在一人身上,
      而非九十九人,也是為什麼超過30歲的人,臉看起
      來都不滿足,也不快樂。」

噢!費茲傑羅誠實地訴說,追夢的人,常謀權、喬裝,但成功的僅有1%,99% 失敗,我不禁自問,該怎麼定義蓋茲比呢?他屬於成功還是失敗呢?

我震驚,直覺告訴我,費茲傑羅在撰完蓋茲比的故事,四年後,寫了此短篇〈泳者〉,想把事情交代清楚,用數據來解說「夢」的現實面,跟玩樂透一樣,明明機率小的不得了,每個人還是在玩!

蓋茲比追逐金錢,沒錯,他成了富豪,但來的快,去的也快,最終,悲劇發生了 —— 他在遊泳池被槍殺,死了。費茲傑羅送出一個警訊:夢,只是夢,並非承諾。那麼,蓋茲比落入1%,或99% 範疇呢?我想,後者吧!


蓋茲比的人性
2011年,從電視新聞,我得知拆除地之角的消息,也目賭機械怪手的輾壓,狠狠地砸下去,一砸再砸,我心絞痛了一會兒,只因曾有過的輝煌,派對的名流雲集,生氣蓬勃,如今付之一炬,從燦爛到隕歿,不免惋惜。其實,建築物摧毀,不代表故事結束了,無數的電影、電視、歌劇、廣播、小說、音樂、戲劇、芭蕾、電腦遊戲照樣改編《大亨小傳》,推陳出新,儼然成了媒體的聖杯。書還一直入暢銷書排行,魅力猶存,為什麼呢?

它透過愛情故事,不僅捕捉時代的精神,也傳達人類的生存景像,更甚的,體現亙古的人性 ——無關乎東方或西方,每個人都住著蓋茲比,當我們每天面對生活的掙紮,混淆了財富與幸福,滋生險惡、虛假、腐敗,他就成了顯性,只要有人的活動,追求金錢的遊戲還會繼續下去,所以,蓋茲比不會消失的。

人們說那是爵士時代(Jazz Age)的故事; 自我流亡的文藝家們說那是火燒世代(Génération au Feu); 作家兼詩人魯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說是失落的世代(Lost Generation); 而小說家海明威反駁說,那世代沒有失落,應「與地球長存」(“the earth abideth forever”)。

不管在哪個時代,哪個國家,蓋茲比人性,一直存有。


船塢的綠光
回憶九年前,我在黃金豪宅觀海的情景,想著蓋茲比望向船塢,看見水中的綠光,此刻,耳邊迴盪小說裡的字句:

      單一的綠光,微弱而遙遠…… 蓋茲比相信那
      綠光。

是浮華的夢,如幻影,然消散不了啊!

【2013/06/14 聯合報副刊】
http://udn.com/NEWS/READING/X5/7962034.shtml

2013年6月12日 星期三

英 雄 - 相對論







英雄 書衣之背
      美嗎?











看著我的迷惑

床前
邱彼特解下了粉紅絲帶
被擊潰,鬱鬱寡歡
瞧她
多自豪!

她每天看
不是自己
是另一個偷窺的迷惑

遺跡一角
高跨岩石,你俊俏地蹲坐著
羅馬千年千年前
築的  歷史凝望

你在那兒,媚眼看我!

                 相對論

          我啟口:愛因斯坦訴相對論
          你贊同嗎?

          你說:逆轉
          一小時等於永恆

          說時,你望著我……















那一剎那

一剎那
是第一眼後,歷經三秒的頃刻

往後數百千萬次
只是印象而已

或許多了一些皺紋
增了幾絲白髮
忽略的是
記憶埋藏的枝節

最後剩餘的
一剎那衝動  還有
當時蠢蠢欲動的眼神

人說:醞釀越久,越香醇
為此,愚蠢的我
篤信了好幾世紀

迂迴史前的洪荒年代
回到原點
才知
那一剎那,是抹不去的愁

才知
那一剎那,是停下來的理由。

2013年6月4日 星期二

再讀蘇曉康


上回在聯合報讀到蘇曉康的文章,今天又讀到他的<方勵之一生婦唱夫隨──讀《方勵之自傳》>.......

我一直對追求真相真理的人有一份特殊的敬重而通常這樣的人對家對愛人(妻或夫)對專業對國家都是盡心盡忠的更甚的他們很少怨天尤人反而咬緊牙關持的只有 -- 摯愛與真理而曾幾何時這生命最重要的兩件事卻遭人擊潰.....

多數人寧願選擇潮流權貴而走

前一個禮拜我看BBC一個節目是有關美國物理學家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裡面講到了1986年太空梭挑戰者的爆炸事件他因而被指派調查失事原因儘管上級一直嘗試遮掩錯誤但他鍥而不捨最後.... 揭發了真相之後更加上一句:

     事實一定比公共關係優先因為自然界不會被愚弄
    ("reality must take precedence over public relations, for Nature
                     cannot be fooled."

好個"自然界不會被愚弄"啊!所謂 "公共關係"指的是什麼呢?謊言假面的和諧我一直相信真相(真理)人才不會被蒙蔽,才不致於迷失

蠻喜歡蘇曉康文中的一段:

                方勵之晚年總結自己和李淑嫻,皆「簡單」的人──因為物
                理系就是「簡單運動系」。他用物理語言描述:「大自然是
                簡單的」;「簡單是真實的標記,而美是真理的光輝」;世
                間萬物的至極本質,是優美、簡單和統一;「簡單」也是純
                淨和專一。

2013年6月1日 星期六

英 雄 - 血 跡





我的最新詩集

 《英雄》




是一本獻給

  
  追求真理的英雄







血 跡

如昔,暖衣
上你全身內外的
一件件
爐火邊掛

拿起背心,淡褐
V領下
揪一團

怎會這樣?

試著撥開
暗暗的,看不清
用指甲挑
黏  乾  塊
在纖維之間拉扯
開燈
紅  非鮮紅  轉褐

怎會這樣?

一剎那好痛

趕奔浴室
拿一條濕毛巾,來來回回
擦掉……

色退
因情濃

半夜  吐秘密

火紅的六月來了 -- 那麼脆弱,致命的一擊




















弗雷德里克雷頓〈火紅的六月〉
Frederic Leighton“Flaming June”1895
朵蘿西丹尼(Dorothy Dene


死亡之美

右上端的一株夾竹桃,紅紅的,垂下來,它含有劇毒,一觸碰,人就會窒息,立即死去,這預示了什麼呢?美到極致,就是死亡

這幾近了歌德寫的史詩《浮士德》,男主角跟魔鬼定下一個顫慄的契約,當眼前出現一片美景,目賭的那一刻,靈魂就被奪走了,就算想駐留,卻有解不開的詛咒,一切為時已晚!這更幾近日本的「破壞の美」,在無沾完美的時刻,恐怕見到瑕疵、不純美的降臨,最後,用尊嚴的方式終結,當然,這牽扯到殘酷的毀滅或死亡,三島由紀夫的作品就有如此的情調,而他的切腹儀式也是此美學的最高典範

在這兒,女主角的美這麼燦爛,這麼亮麗,如盛放的花朵,但同時,也死去了,這不就是殉美嗎!


我記得剛來英國,住在學校宿舍時,在牆上就貼了這張海報,火紅樣子,特別在冷冷冬天,或孤單的時候給我無限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