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1日 星期三

〈美學小盒〉之十一:冷清清的,揮走吧!





















維爾漢哈馬宿伊
〈史傳德蓋得三十號,室內裡鋼琴前的女子〉
Hammershøi“Interior with Woman at 
 PianoStrandgade 30”1901

艾妲伊斯台德Ida Ilsted


掃除神經衰弱症之美

哈馬宿伊畫的家居作品,房間內稀疏的家具,充滿白、泛灰、深棕色調,藝術史家卡爾麥德森Karl Madsen認為這些體現現代生活的焦慮,此觀點與醫學專家喬治米勒彼爾德George Miller Beard發現的「神經衰弱症」不謀而合,主要是因工業革命與城市化造成的意志消沉,引起無能、緊張、憂鬱、勞累……等負作用。

只是,這麼靜悄悄的畫怎麼可能跟神經衰弱症扯上關係呢?看來寧靜,其實,背後隱藏一份極度的焦慮與不安,他替畫面製造的陌生、灰色基調,是空洞,也是迷失的。整個空間冷冷清清,是醜陋的,而女主角艾妲坐在那兒,背對著我們,注入的是溫柔、愛、與奉獻,她的存在是畫裡唯一的美

《藝術,背後的故事》的【美學小盒】

2013年7月28日 星期日

理察˙伯頓的演技與聲音







理察˙伯頓日記






理察˙伯頓(Richard Burton)熟讀莎士比亞劇, 能背誦他所有的劇本, 經常, 自言自語, 寫日記, 或與人對話時, 常會碰出莎士比亞的字句.... 毫無疑問, 他崇拜這位大文豪.. 不過, 也懂得嘲諷他(在日記裡)

哈姆雷特




另一位理察˙伯頓很崇拜的詩人, 叫狄蘭·托馬斯(Dylan Thomas) , 兩人都來自於威爾斯, 以他來詮釋, 朗讀這位詩人, 再適合也不過了.... 

(1) 第一部分




(2) 第二部分




(3) 第三部分

調情,主動出擊

最近, 一本熱門書《理察˙伯頓日記》(The Richard Burton Diaries)出版了

他是一位被讚嘆的舞台劇演員, 好萊塢巨星, 莎士比亞劇的男主角, 英國文學學者.... 甚至是個無可救藥的酒鬼.....

當然, 許多人對他記憶, 有一部分是他與大明星伊麗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的故事, 我們知道他是泰勒的第五與第六任丈夫, 兩人之間愛的火熱, 一起拍了不少膾炙人口的電影, 也一同演出舞台劇, 之後, 雖然泰勒再嫁兩次, 伯頓又再娶, 但兩人去世前, 還互愛著對方 

泰勒七十多歲, 伯頓過世多年, 家四處擺著他的照片, 床前也放他的照片, 她說若他活著, 他們還會再結第三次婚.... 

伯頓雖演過哈姆雷特(Hamlet), 但最大的夢想是飾演舞台劇的李爾王(King Lear), 在他心裡, 此劇最具挑戰, 但遺憾的, 他死的早, 未能達到此心願

伯頓一直深愛著麗莎白˙泰勒, 在於她一身的誘惑, 像藥物一樣..... 

以下是針對一張攝影照片寫的一篇調情,主動出擊, 這裡, 那個性感女子是伊麗莎白˙泰勒, 而背對我們的男子, 即是理察˙伯頓, 在此, 與我的讀者分享, 希望你們喜歡囉.....



在船上的伊麗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 on Boat”


博特斯坦
1962
照片

這是美國名人肖像攝影家兼電影導演博特斯坦Bert Stern1929- 1962拍的在船上的伊麗莎白˙泰勒,在此,有一對男女在豪華的快艇上,右側的那名男子,我們看到他的頭顱、略長的黑髮、與健壯的身體,面部僅露出左耳與約五分之一的側臉;他一旁的女子,座落在畫面左中,相當醒目,她的手向後頂在甲板上,肩處往前傾,凹凸之間,顯得很有骨感,她穿的那件泳衣,半解的胸罩,與細腰,如沙漏般的完美身材,嬌媚的模樣,又望著右側的男子,整個身體呈對角線的走向


拍攝的角度
博特斯坦出生於紐約布鲁克林區Brooklyn),早期從事卡通與廣告業,第一個朝九晚五的工作是在《看》(Look雜誌當主編,藝術主管哈雪爾˙布倫森Hershel Bramson)注意到他的才氣,鼓勵他往藝術之路發展,於是1949年,開始在梅菲德》(Mayfair流行雜誌擔任藝術主管,從那刻起,就頻繁的接觸攝影;之後,韓戰期間,他待在東京,首批的攝影作品也在媒體上亮相1953年回到美國,就不斷的接案子拍廣告,1958年,更拍下夏日爵士樂Jazz on a Summer’ Day,因而,被稱為藝術季紀錄片的先鋒

他對名人拍攝的專注,始於1960年,當時為流行》雜誌而做,1962,除了拍一些電視商業片,6月期間,就在瑪麗蓮˙夢露死前六個禮拜,短短的三天,拍下2500張照片,照相集簿叫瑪麗蓮˙夢露:完全的最後擺姿Marilyn MonroeThe Complete Lasting Sitting,因是巨星最後的擺姿,一問世,就被搶購了一空往後,博特斯坦變成家喻戶曉的名字,不斷為無數的名人拍照,像蘇麗文Sue Lyon奥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瑪丹娜Madonna凱莉˙米洛Kylie Minogue德鲁˙巴里摩爾Drew Barrymore、琳˙羅韓Lindsay Lohan….等等

而,這張在船上的伊麗莎白˙泰勒〉是他剛拍完瑪麗蓮˙夢露沒多久後完成的,畫面非常特別,尤其在拍攝的角度上


愛美的女子
這位性感的女主角就是超級大明星伊麗莎白˙泰勒,她出生於倫敦的郊區,排行老二,上面還有一個哥哥,父親是藝術經紀商,母親是女演員,7歲時,全家搬回美國,定居於洛杉磯,父親從英國船運一堆接一堆的畫,開了一家美術館,從小,伊麗莎白就浸潤在藝術的世界裡,很懂美學,九歲,因她亮麗的外型,很自然進入了演藝圈,開始拍戲

她有一雙勾魂的眼睛,可由深藍轉紫羅蘭,產生多變的神情,也有直視人的功夫,從小到大,她總看起來比實際年齡還大,因而換來一個「古老靈魂」的綽號,當然,她那魔鬼般的身材也是視覺的焦點。

我們稱她玉婆,她的演藝生涯,一生美麗的傳奇,還有八段婚姻,常常是人們傳誦的話題,在她所有的愛情對象,最值得提的是她與理察˙伯頓的關係,他智力高、十分有才氣,是莎士比亞舞台劇的演員,強烈的性格,唯有他,才適合泰勒,他們擁有等量的高度與磁性,是絕配的了

值得一提的是,伊麗莎白曾描述伯頓有一雙冷魚眼」,但與她的「熱火之眼」交會,將會如何呢?結果,真難分難捨了


照相的道德
這張照片的拍攝角度很特別,伯頓坐在右側,幾乎背對我們,目的是引領觀眾的視覺走向,把焦點移至伊麗莎白的身上她的身體呈對斜角線走向,多像畫家莫迪利亞尼Amedeo Modigliani的處理手法,因此,她的性感張力被拉了上來,她靜坐在那兒,用特異的眼功,跟性欲崩裂的身子,似乎等待愛人伯頓上勾,因此她在「主動」的召喚呢!

這到底自然發的?還是設好的場景?實在令人疑惑!此拍攝角度,其實是偷窺的,就如鑰匙孔看穿過去的影像,給人刺激的感覺,然而,這背後卻牽涉到媒體自由與隱私權之間的層面,所以,在此,我想提出一個嚴肅的議題 —— 照相的道德。

我們此刻生活在一個被窺視,「一舉一動被觀看」“big brother”的文化裡在狗仔隊追逐之下的名人,一不小心將陷入不堪的情境,成為宰割的羔羊,一旦被追拍,拍出的畫面非如他們所願,心理上都會造成傷害;或者,一般無名小足,只要一支手機或相機,趁人不注意時立即拍下來,然後放到網路上,供眾人欣賞,效果就算不好,被拍的人只能自認倒楣了,因為我們對自己的臉蛋,沒有所謂的版權所有。

斯坦的在船上的伊麗莎白˙泰勒〉,就像遠在一百多年前的竇加Degas畫筆下的梳妝女子,呈現不外乎偷窺下的女體,與其說攝影家看到伊麗莎白與伯頓的調情,嚐到那不預期的興奮的滋味,更不如說我們也合夥扮起那偷窺狂,色咪咪的私探到底怎麼一回事,因為他所捕捉的是大眾們的慾望,因好奇,因一窩蜂,歇斯底里的現象就如瘟疫,一發不可收拾。所謂媒體自由,所謂隱私權,哪個塾輕,塾重呢?其實,兩者都在相互拉扯,不是嗎?

伊麗莎白身為名人,她知道怎麼跟攝影師玩遊戲,懂得用操縱的手腕,來提高自己的名氣與影響力,她那身的性感與擺姿,隨時都準備好,讓攝影師們遠遠的用長鏡頭,捕捉她,她被拍,被看,成為性感尤物,為此,她樂此不疲呢


調情與獻媚
藝術家探索人的欲望,模特兒主動去挑起了該有或不該有的情緒,當攝影師手一按,透過相機的眼睛,製造出來的世界,足夠讓人沉思的了,而從這張照片,我們看到伊麗莎白不只在跟愛人調情,她同時也正跟我們獻媚呢!

〈美學小盒〉之十:蠕動的性愛因子

























克林姆
〈茱迪斯之一〉
Klimt“Judith I”1901
   安黛兒布羅荷鮑爾(Adele Bloch-Bauer


致命吸引力之美

致命女體」(femme fatale)的形象,自古到今,已成為文學與藝術的原型,指的是蛇蠍美人,她神秘、誘人,擁有一種超自然的能力,可用美魅力、與性誘惑,在男人不可抗拒的欲望之下,將他們催眠,最後引上勾,情況經常危險玩命的,因此,贏得一些像女巫狐狸精吸血鬼惡魔...等等外號。

〈茱迪斯之一〉,頸上金黃與寶石的飾品、臉部特徵、部份袒露的上半身、服飾,全屬於安黛兒,是寫實的;而另一方面,背景的描繪完全是克林姆想像出來的,看不到光的投射與影子的效果,因而缺乏三度空間的深度,一種似真似夢的感覺。女主角盤上的黑髮如蛇的蠕動,慵懶與神秘的眼神,暈紅的臉頰,略開的性感紅唇,彷彿是性愛交響樂的前奏曲,準備引狼入室,砍下男人的頭當復仇

這裡,致命的吸引力被表現的淋漓盡致啊!

《藝術,背後的故事》的【美學小盒】

2013年7月25日 星期四

維梅爾的藝術

解讀維梅爾.....

娃娃的名字















Image from "The Spectator" Magazine: 
http://blogs.spectator.co.uk/coffeehouse/2013/07/the-royal-baby-greets-the-press-with-a-churchill-salute/

昨天在想這 royal baby 會叫 Richard 嗎?

結果, 叫喬治. 亞歷山大. 路易斯 (George Alexander Louis), 很傳統的名字.....


喬治

取自於女王的父親 喬治六世 
(電影<王者之聲>的那位男主角)






亞歷山大呀?
可能跟蘇格蘭有關, 蘇格蘭曾經有過三個國王叫亞歷山大, 
也可能聯繫到亞歷山大大帝(古希臘北部馬其頓的國王)









路易斯呢? 
這讓人聯想到 Louis Mountbatten, 他是查爾斯王子最鍾愛的叔公, 但1979年被愛爾蘭共和軍炸死, 取用這名字, 是為了紀念他吧!










這三個名字, 我想, 意義極為深遠, 蠻喜歡!!!

2013年7月24日 星期三

佛羅倫斯的啟發




















倫敦皇家藝術學院今夏展出建築師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gers)的 "Inside Out" 展覽, 
現在正在展, 會展到十月13日

他知名的建築物包括:
倫敦的Lloydâs
馬德里, 巴拉哈斯機場, 第四航廈
卡地夫的威爾斯國民議會
巴黎的龐畢度中心
.....

其中, 我較喜歡馬德里巴拉哈斯機場的第四航廈, 
因為較有柔性的流性線條, 裡面顏色黃, 綠, 藍....
顯得不那麼幾何或鋼硬

不過有趣的是, 他設計的靈感來源
是從小時候住的佛羅倫斯
四歲時, 媽媽帶他到處散步 
那兒的街道, 廣場, 建築物, 空間的關係... 
影響到他的一生

森林的思考















我為藝術家盧怡仲的畫作寫的介紹


記得第一次在藝術家盧怡仲的網站,看到他三十年藝術生涯的作品,除了感受氣勢浩大,我驚嘆了一句:仿彿進入森林世界。

1949年出生於臺北的盧怡仲,早期接受完整的西畫訓練,從1982年創立臺灣新繪畫運動之後,歷經過幾個美學階段,包括:隱喻、諷諭、悲憫,目前正處於浪漫期,沒錯,他的形式與風格,每段時間會大變,但自始至終不變的是,對臺灣社會的銳眼觀察。

回溯小時候,他說:

我童年第一個記憶,是在住家附近,看見了樹林……

與樹林相遇——裸眼所見的,其他的知覺,空氣分子入鼻、拂面、觸膚,與心動,在那一刻全容納了進來。

我們知道,若論陸地上生物的多樣性,約有90%存活在森林中,各類動物、植物、昆蟲、鳥兒們不斷在此繁衍,相當豐沛,盧怡仲可說是找到了世上最肥美的疆域,用最靈敏的感官,吸取精華,然後一一渲染開來,同時,也回饋自然孕育的,他了解人類的活動,也會影響森林的起落,所以,非常關心人的生態,在作品中,常為環境的保育,進行大肆叫囂。


他作品遊走於具像與抽象,之間有著互通與曖昧,若看色彩分布、顏料厚度與密度、凹凸關係,還有紋路、符號、圖騰,有時像樹木的根、莖、幹、枝節、闊葉、針葉、或鬚; 有時像巖石的堅硬、不規則的肌理; 有時像土壤,或濕或乾,或裂痕,甚至還殘留生物遺體的痕跡。盧怡仲是一位擅長顏色的能手,「綠」用的最頻繁,諸如鮮綠、黃綠、深橄欖、蕨綠、春芽、苜蓿綠、金松綠、深草綠、酞菁綠…..等等,跟其他顏色相比,這些不同的綠經常以精彩之姿佔先峰。所有這些反映什麼呢?正是森林的主要元素啊!

再仔細瞧,畫面上的這些複雜與奇異的表層,涵蓋了世間所有的影像,每個細節,都能察覺到持續的變形,仿彿自遠古以來,無數的生物曾在此洗禮,聚集、累積,最後滲入森林的每塊方寸,然而,在那恆久的偽裝下,整體表現的很謙虛,就如古希臘哲學家賀拉力特斯(Heralitus,c.535 - c.475 BCE)曾說:「自然喜歡將自己藏起來。」而藝術家盧怡仲一來展示那自然的謙遜,這就為什麼作品總有雄渾、質樸、粗獷與醇厚感,並且,他也揭露背後的糾結與纏綿,與淺在的「騷動」跡象—— 顛覆、分裂、膨脹、激辯,與模尼兩可。

總之,他喜愛勾勒森林思考的模樣。多年來,我讀了不少藝術家的故事,再看看他們的作品,發現到一個癥結——即是出生後,經歷的第一個震盪,事後永遠不忘,這在藝術呈現上,扮演了關鍵的角色。而,盧怡仲的初始記憶與我對他作品的頭一遭驚嘆,竟又那麼不謀而合。

小男孩遇見了大樹林,襲來的拔山倒海氣勢,奠定了他未來的定向。首度記憶象徵了什麼?人的頭一款挑戰,煽動的愉悅、興奮、或震盪,將會是自身認同的開始,未來的心理發展也因此「原型」而起;對藝術家,更持續了往後的視覺感受、主體的探索、與美學態度。創作的激素,奔流與永存,就在於那第一抹的刻痕啊!



附圖:
〈心深處〉〈月夜〉〈清流〉

It's a Boy!!!  是男孩呀!!!

William & Kate 生了一個男孩.... 是英國未來的國王, 他將會叫什麼名字呢? 

大家議論紛紛, 我自己有一個偏愛.... 希望他叫 Richard (理察... 有強壯之意)

今天, 許多國家早已廢除了君主制度, 成為共和國, 但在人民心中, 現今的政治人物要麻不是貪汙, 否則常把國家, 世界弄得亂七八糟, 戰事連連, 反看皇室... 

在多數人的心理, 還是藏有那種國王(皇帝), 皇後, 王子, 公主的影象, 那是無法用理性說清, 為什麼當今皇室(特別英國)受人愛戴, 我想可能是他們樣子總那麼高雅, 也或許是想追回逝去的輝煌或夢吧!

以下是我在 Youtube 找到的一段 William, Kate 與小寶貝剛從醫院出來的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CkrhXdmR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