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5日 星期日
人群 = 寂寞
一直延續到10月20日,倫敦的泰德英國(Tate Britain)美術館推出今夏的一個饗宴——「L.S. 洛瑞與現代生活畫」(L.S. Lowry and the Painting of Modern Life)。
誰是L.S. 洛瑞(L.S. Lowry,1887-1976)?
他是活躍於20世紀前半與中葉的英格蘭畫家,若縱觀他一生的作品,種類不少,有肖像、海景、靜物、街景、鄉村風景、木偶、芭蕾舞女、工廠、礦區、醫院、教堂、群眾聚集…等等,但因花了不少心力,投注在觀察英國工業城鎮與人民的生活,此主題一般被中產階層人士視作醜陋,困難、罕見,不好處理,很少藝術家敢去觸碰,而他正視了此類景象,畫得極有特色,最後,受到大眾的喜愛。
洛瑞的畫,人物很小,乍看時,很像機器裡的零件,在大熔爐裡,不停的運轉,一個接一個畫面,察視不到人性,那樣子,媒體給了暱稱「火柴棒」。沒錯,人聚一塊,各個瘦長,一根一根的,別說是人,連柵欄、桿子、街燈柱、煙囪、旗桿、橋墩、塔、紀念碑、教堂…等等,也都長條形,立在那兒。
五年前,第一次看見他的作品,之後,那「聳立」影像始終在我心裡盤旋,難以揮去,而這次泰德的大展,再度勾起我探索的慾望,像一段未完成的美學旅程,引我走進展覽現場,好好深入了解這位藝術家。
* * * * * *
他是一個既複雜又神秘的人,時常講一些跟現實無關的奇人軼事,他朋友觀察,說聽來幽默,但真真假假,有些難辨,他也會在繪畫肖像中,製造一些人物,其中,最引人遐思的是,從1920到1950年代,他的畫裡,斷斷續續出現一名叫「安」(“Anne”)的女子,其實,是想像出來的,根本沒這樣的人。
有趣地,此編纂的習性,倒沒有過分運用在描繪都會、小鎮、與自然風景上,不過,越到晚年,越有製造假象的傾向,原因是工業沒落的關係,他想找回那繁忙的跡象,找不到時,只好用編的!因此,當我們看他較後期的畫,可千萬別認為全是實人、實物、或實景,不少匯集了幻想。
值得一提的,他私底下喜歡收藏但丁•加百利•羅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1828-1882)的畫,並表示羅塞蒂是他的靈感來源,為什麼呢?在於畫裡的幾位女謬思——伊麗莎白•希竇兒(Elizabeth Siddal)、珍•莫瑞思(Jane Morris)、安妮•米勒(Annie Miller)…等等。他曾說:「羅塞蒂的女人不是真的,她們是夢。」原來,洛瑞現實生活,從未跟任何女子涉入浪漫的感情,只有夢想情人,難怪他要發明「安」了。
另外,他也有一些怪癖,舉兩個例子:生性保守,非常討厭陌生人的接近,據說他在家門口,放著一只皮箱,若有人拜訪,他會藉口,說外出旅行; 他家的客廳,擺上了好多個時鐘,設定不同的時間,有人說他不想知道確切的時間,有些人說為了避免同時敲響,震音過大,不管哪一原因,生活中充滿了矛盾與困惑。這背後,像遮掩什麼,逃避什麼似的。
最後,他逃到孤寂裡,漸漸地,寂寞成了他的慣性,也開始擁抱了它,他說:「我畫的人都很寂寞,而人群是所有中最寂寞的。」為此,他將人群帶入畫裡:
我對工業景象裡的這些人有強烈的感覺,他們是真的人、悲傷的人,我被憂傷所吸引。
他作品常有工廠、人行道、廣場、市場、商店、住屋外的人群。
畫人群令他著迷,除了「寂寞」之外,「事件」發生也是關鍵的緣故,這激起他濃厚的興趣,他說:
讓我陶醉的是,意外吸引了人群,當事情一發生,那些人會自然形成圖案,構成緊張的氣氛,有爭吵的地方,人群即會聚集。
他不少的畫隱藏著不安、緊張的情緒,像抵達的救護車、打架的群眾、示威遊行、工廠的哨鳴、學校鈴聲、集會時間到了… 等等,充滿高度的張力。
是的,對於洛瑞來說,人群等於寂寞,但情狀絕非靜止,是跳動的。
我的全篇<<凡人之寶:L. S. 洛瑞的繪畫>>, 約有5300字, 刊登在《歷史文物月刊》, No.242, 2013, 09
他(L. S. 洛瑞)的畫讓我想到中古世紀的道德劇<<凡人>>, 讀者, 希望你們會喜歡我寫的文章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