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8日 星期五

最美最美, 最英勇最英勇....的英格蘭玫瑰!

2015世界杯英式橄欖球賽, 今晚開球!


"耶路撒冷"...
浪漫詩人 William Black 的詩行
作曲家 Sir Charles Hubert Hastings Parry 編的曲子
English Rose!

2015年9月16日 星期三

.... 畫幾英畝幾英畝的水彩風景....




















這張史帝格利茲(Alfred Stieglitz)為歐姬芙(Georgia O’Keeffe)的照片
將於十月7日在紐約的蘇富比拍賣
估價十萬至二十萬美金

此印刷品原本由歐姬芙的妹妹 Anita 收藏

我們看見歐姬芙正坐在外面
用水彩畫畫

歐姬芙曾說: 

       我已經可以做一個結論... 我將必須畫幾英畝幾英畝的水彩風景....

在藝術裡, 她一直是個完美主義者


******

慧眼下的獨立的靈魂

◎史帝格利茲的歐姬芙 (O’keeffe)

從1910年代末期,一直到1937年,將近二十年的歲月中,攝影大師史帝格利茲為歐姬芙拍下無數的照片。在影像的宣揚之下,她從一個無名氏,搖身一變成為人人皆知的情婦,然後逐漸步入了獨立之路。

  他敏感的地察覺她那不安的蠕動,卻也只能眼睜睜地看她高飛,最後因他的了解與祝福,她的蛻變也成了人間最美、最永恆的形象。







阿佛列德史帝格利茲







  女藝術家喬治亞•歐姬芙一生活到近百的歲數,共約有十五位頂極的攝影大師,包括阿佛列德•史帝格利茲、安瑟•亞當斯、埃利奧特•波特、竇德•偉柏、歐文•佩恩、約瑟夫•卡許,與阿諾德•紐曼……等,都曾經包圍在歐姬芙旁邊,竭力捕捉她的身影。然而其中,最早發掘她獨特之美,拍攝次數最多,維繫最久,也最深情的一位,就屬她的丈夫史帝格利茲。


無心插柳,柳成蔭
  歐姬芙留有一頭深色的長髮,一對高頰骨,相當深的五官輪廓,混合匈牙利貴族與愛爾蘭血統的長相。她的形象總給人一種沉靜、冷漠、獨立、聰慧的永恆美,加上她在畫布上創作的大型花朵、貝殼、紐約景象、動物骨頭、新墨西哥的建築、風景、沙漠,都成了二十世紀最美麗、最盛放的宣言。

  據說早年歐姬芙一聞到松酯,全身就開始不對勁,二十九歲之前,她仍然默默無聞。1916年,好友愛妮塔•玻里茲未經過她的允准,就扛著她的畫作,走到前衛的「二九一」美術館,展現給史帝格利茲看。他不僅是知名的攝影家,更是現代藝術界的權威,人們對他的敬畏十分。當他一看到歐姬芙的畫,再也無法自己,於是坦白的地向玻里茲傾吐:「這是我長久以來看過最單純、最精緻、最真誠的作品。 說著說著,馬上就計畫為的歐姬芙辦一個展覽,他不但安頓她的住所,找工作室,還固定支她薪水。儘管他已婚,也大她足足二十三歲,但倆人還是很自然的地醉入情網。在他們獨處的日子,他不斷拍下她的身影,她也乖乖地的在那兒做他攝影機下的性感尤物,她的臉、手、肘、腳、乳房、陰毛、屁股……, 每個身體的性感部位,他都不放過。

 














  史帝格利茲為歐姬芙拍攝的照片,有為數不少的情色圖像,他篩選了其中的一百張,在1921年期間展示出來。知名的藝評家亨利•麥可布萊德就談到了當時的情景:

這個展覽造成一場巨大的轟動,蒙娜麗莎僅有一幅畫值得討論;歐姬芙則有一百張讓人深探,此展覽立即讓她成名,每個人都知道她的名字。

短短的幾個鐘頭,歐姬芙從一個無名氏,搖身一變,成為人人皆知的「史帝格利茲情婦」。從這一刻起,一直到1937年,幾近二十年的歲月,他共為她拍下三百五十張以上的照片。

  此一炮而紅的經驗,反映了照片驚人的影響力。她扮演謬繆思的角色,但沒想到無心插柳,柳成蔭,從此為她的生涯開啟一條寬廣的康莊大道。往後的日子,她很樂意在媒體面前亮相,但拒絕談論自己的私生活,也從不向人解釋她的創作內涵,總小心翼翼的地處理自個兒的公眾形象,就是她那未解開的神祕感,給人一種強烈的迷思,濃郁得的化不開來。因此,激起的震盪延續到今天,都還未消退。


相知的描繪





〈喬治亞•歐姬芙:一張肖像〉





我們會發現,在歐姬芙的眾多照片之中,背景的安排大都與「身分認同」有關,譬如: 在一張1919年所拍的〈喬治亞•歐姬芙:一張肖像〉中,史帝格利茲將焦點放在歐姬芙的光腳與依附她的雕像作品〈抽象〉上,藝評家保羅•羅森費德針對這張照片寫下:

一個陽具的小雕像在感嘆,它往後彎下,正在悲嘆,就像水絲一樣;另一方,創作的光芒也在那兒搖晃著。

這詩樣的文字,雖然點到了歐姬芙的天分,但最主要說明的是:因史帝格利茲的了解,甚至他的犧牲,最後才得以成就她的藝術。在這裡呈現的光與影對比,傳達了正在進行的兩件事,怎麼說呢?〈抽象〉一作看起來就像男性的陽具,在左側的暗處,她的腳撫慰史帝格利茲的陰莖,激發他的性高潮;在亮處,凸顯她的作品,強調了她不凡的藝術創作。在此,我們很清楚的地嗅到佛洛伊德的性解讀,長久以來,人們執意把歐姬芙的藝術跟陰道與陽具扯上關係,其實,那全是史帝格利茲塑造使然的。


  另外一方面,在他為她拍的一些相片中,排除了性的隱喻,取而代之的,歐姬芙的臉與身體在自己的畫前面擺姿,史帝格利茲想強調:「不是只有漂亮的臉蛋而已。」。她除了有吸引人的外表之外,尚有獨特的靈魂與驚人的才氣不容小覷,這樣的「身分認同」的確是歐姬芙想要的,在藝術裡,她所在意的不外乎是別人對她的肯定。 






〈編號十七――特殊〉






  她經常陷入「抽象」與「現實」的困境,在兩難之間的模糊地帶游走,找不到定位。在1919年,她創作一幅畫〈編號十七――特殊〉(No.17—Special),史帝格利茲看了之後,要求她在此畫面前作一些搔首弄姿的動作。她一手觸摸中間的一顆圓,另一手則停擺在距離稍遠的下方,然後他將此景拍攝下來,結果成為〈喬治亞•歐姬芙――雙手〉。這件精彩精采的傑作其實是參照了古希臘的一則故事,約西元前五世紀,有兩位名叫宙克斯與帕拉西奧斯的藝術家,為了要贏得寫實畫風的頭銜,他們進行一場繪畫競賽。前者創作一幅葡萄靜物畫,逼真的得很,竟引來一群小鳥爭相啄食的情景;後者靈機一動,畫下一塊簾幕,他的對手在不知道的情況下,前去撥弄, 才發現自己被愚弄了。在這張史帝格利所拍的照片中,一手觸碰葡萄,另一手掀開布簾的模樣,玩弄二度與三度空間的錯視法,給人一種幻覺,表明了抽象與現實,孰輕?孰重?真的不再那麼重要!


邁向獨立之路
  「史帝格利茲情婦」的名聲,並沒帶給歐姬芙她快樂,反而惱怒了她。雖然1924年他們結成連理,獨立卻一直是她心中的渴望。他們冬春兩季住在紐約,其餘的時間則待在喬治湖,藉由史蒂格利茲的介紹,她認識許許多多的藝術家,因此能跟不少大師們共同切磋,開拓她的視野,更激發她的潛力。只要她專心的作畫,史蒂格利茲每年都會固定為她舉辦盛大的展覽,她身價攀升之快。在1928年,一組六張的百合花畫,竟以美金二萬五千元賣出,在當時還活著的美國藝術家行列,她的作品創下有史以來的新高。

  她的藝術被肯定之後,壓力變得越來越大,急切的地想換環境,轉變心情,以尋找更多的主題與靈感為由。於是,她起身到新墨西哥作一趟旅行,便愛上了那邊天際的地平線,熱騰騰的沙漠,太陽染起的幻覺,多樣輪廓的岩石。在遠離紐約之後,不再沾染城市的人文氣息,與知性的撞擊,也不再受到呵護,一切都得自己來,所有的犧牲,換來的卻是一片荒蕪之地,這值得嗎?不論如何,這是一個沒人干擾,完全屬於她的世界。

  歐姬芙能成功,毫無疑問的地,史蒂格利茲是她背後最關鍵的一位推手。1930年代,她極力掙脫依賴,一個自由的聲音在內心吶喊,史蒂格利茲眼看她逐漸離去,並未前往阻止,反而站在她的立場為她設想。他了解藝術需要自由,一旦翅膀硬了,就得讓她高飛,或許兩人不再形影相隨,但之間的情誼仍然維繫一輩子,也成了彼此一生最難忘、最不可取代的記憶。


眼睛與靈魂的相遇

  關於史帝格利茲的攝影肖像,歐姬芙曾解釋:

他對肖像的觀念,不是一張照片就夠了,他的夢想就是從嬰兒出生一開始,拍攝小孩所有的活動,一直到長大,然後經歷成年世界的生活,肖像本身就是一個攝影日記。

  史蒂格利為妻子歐姬芙拍攝的所有照片,可稱之為大量的「組合肖像」,這些都體現了他「攝影日記」的概念。影像中,她一身的情色,除了傳達他對她的癡戀之外,也同時展現她二十年的黃金生涯,從性格的依賴到生活的獨立,從年輕的稚嫩到中年的剛毅,從一位情婦的角色,歷經兩次世界大戰,最後轉變成一名二十世紀女性解放的偶像。


  在這雙饑渴飢渴的眼睛下。,史蒂格利感覺到她不安的蠕動。,知道她不斷地在蚋變。眼睜睜的看她高飛,卻得默默的壓抑自己對她的情欲,而她獨立的靈魂也因他的了解與祝福,最後為人間留下永恆的形象。










節錄在《藝術家和他們的女人》

2015年9月15日 星期二

小女孩的情狀.... 一個奄奄一息, 一個是持續滾動的一團火球








Princess Louisa, 1754 

畫家:
Jean-Étienne Liotard 








她是公主

衣服過大, 椅子過高, 空洞的眼睛, 疑惑的嘴唇
從小身體就很不好
病焉焉的
(不到十九歲就過世了)

是一張純真與脆弱的肖像畫 















Marie-Anne Francoise Liotard, 1744

畫家:
Jean-Étienne Liotard 


她是畫家的女兒

容光煥發的臉, 睜大篤定的眼睛, 那雙沈著的手(抱洋娃娃與指向斜上方的手指)  

卻是一張活潑與自信的肖像畫

昨天在美術館看Jean-Étienne Liotard 的眾多畫裡
這兩件是令我驚歎的
一是皇室公主
另一是他的女兒
一比較, 遇見了強烈的 “對比”....

過去的皇室, 
雖然一直享有榮華富貴
但不懂革新, 近親通婚, 虛榮心很重.....
導致走下坡的命運

但相對新教的人就比較精明能幹
藝術家是雨格諾人(Huguenot)
娶的是一位生意人的女兒(也是雨格諾人

有技術, 專業的人民
靠精巧的手
騷動的心
強烈的企圖野心
一步一步往上攀升
持續的動態, 演化下來
最後真的變成一團火球.....

藝術家預示了逃離不了的皇室式微....

2015年9月14日 星期一

用手遮住燃點的蠟燭, 不讓它熄滅, 手指之間閃有亮光...

簡·艾蒂安·利奥塔爾(Jean-Etienne Liotard, 1702-89)











一位友人喜愛茶具瓷器
收藏, 還做買賣

知道瑞士法國畫家簡·艾蒂安·利奥塔爾(Jean-Etienne Liotard, 1702-89)的畫裏
常出現茶具瓷器
便傳了一些他的畫給他
因此
我也特別注意到利奥塔爾這位畫家

昨天突然意識到
是Jean-Etienne Liotard 個展的最後一天
趕緊跑去
花蠻長時間在美術館裡看他的畫

大多畫人物肖像
年紀大了之後
才傾向畫每天可見的東西

他用粉彩畫畫
結果細膩到
直逼琺瑯材質

也做大幅油畫
袖珍畫
版畫

他一生一直在旅行
從這一站到下一站
不停的奔波
瑞士, 巴黎, 羅馬, 那不勒斯, 維也納, 君士坦丁堡, 伊斯坦布爾, 荷蘭, 倫敦....等等
(因為資助者來自各地, 他就必須旅行到那兒畫他們
不過每個地方, 都會待上幾個月, 甚至幾年, 能好好融入當地)

年老時
為繪畫寫了一本【繪畫藝術的論文】
有藝術史的價值....

他的作品散發著燦爛與異國風味
真的是...
啓蒙時代的視覺日記

在美術館裡
看到的作品
以下是我印象比較深刻的:





Marie Adalaide
穿著一身土耳其的服裝
在窗口讀書的女子 




L'Ecriture
小男孩用手遮住燃點的蠟燭
不讓它熄滅
手指之間閃有亮光


他做了許多自畫像
刻畫自己的年老.....

(譬如以下)

看看那一張臉
想想他的年代, 十八世紀....
就已達到了“照相寫實”(20世紀後半才出現)的地步了

昨天跟友人聊了聊
一些藝術家畫自畫像時很寫實
甚至強調那老
但人時常很虛幻
像荷蘭的林布蘭特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利奥塔爾也差不多
說來
是一個很矛盾現象, 不是嗎?










2015年9月13日 星期日

每個音符都在他心裡醞釀了許久, 像進入了作曲家的心智與靈魂世界, 微醺走了好幾回後的表現
















每年從七月到九月, 延續將近兩個月的 Proms
每天都像馬拉松一樣
一場接一場的古典音樂演湊&表演

我並沒有趕場
安安靜靜在電視前
或 Radio 3 
或 BBC playlist 上聽就行了

今年
我對俄羅斯的指揮家瓦列里·格吉耶夫 (Valery Gergiev)
指揮的普羅高菲夫 (Prokofiev) 的鋼琴協奏曲
情有獨鍾

每位指揮家詮釋音樂的風格很不同
瓦列里·格吉耶夫特別深邃
每個音符都在他心裡醞釀了許久
像進入了作曲家的心智與靈魂世界
微醺走了好幾回後的表現

******

倫敦的最後一夜 Proms 吧!



昨天看完了 Proms 最後一夜.. 

不能不提到這首 "Rule, Britannia!"
這回是德國男高音 Jonas Kaufmann 唱的....














每次聽時, 都感到激昂
濕潤了眼眶
大概是因為
我很謝謝英國最後給我了一個家
一個知性的家

幾年下來
 "Rule, Britannia!" 也聽了好幾個版本
最喜歡的還是 2009年的那個版本

一個女中音裝扮成英國海軍中將第一代納爾遜子爵霍雷肖·納爾遜(Lord Nelson)的模樣

很英勇, 風趣....

(如下, 聽一聽, 看我說的對不對!)

2015年9月10日 星期四

不恐懼不妥協的艾未未......



〈借據壁紙〉(“I.O.U. Wallpaper”)
2011-13年
壁紙, 大小不一




〈言論自由拼圖〉
(“Free Speech Puzzle”)
2014年
清朝皇室風格的手繪陶瓷
51 x 41 x 0.8 公分





〈監視攝影機〉
(“Surveillance Camera”)
2010年
大理石
39.2 x 39.8 x 19 公分





記得第一次意識到艾未未這位藝術家是在2007年,當時英國泰德利物浦(Tate Liverpool)正展出一場盛大的展覽「真的一回事:中國當代藝術」特展,我為此展撰寫一篇評論,裡面有艾未未(1957- )的作品,特別對他的〈燈光噴泉〉(“Fountain of Light”)印象深刻,這一件作品是他對消費主義,還有物質眷戀風潮達到極致所做的反映,明眼人馬上可以看見蘇俄建築師塔特林(Vladimir Tatlin, 1885-1953)1920年〈第三國際紀念塔〉(“Monument to the Third International”)的類似性,塔特林使用鋼鐵材質及螺旋幾何建築結構,歌頌當時工業的進步與動力極限,期待理想國度降臨,艾未未以這舊模型結構作基石,運用北京奧林匹克運動場的鳥巢結構及《聖經》巴貝爾塔(Tower of Bebel)的隱喻,最後,製作出一個發亮的玻璃噴泉。沒錯,往上飆的建築工程在中國持續進行,艾未未卻認為往上衝的螺旋驅動,閃爍金光的豪華享受,越築越高的野心勃勃,終將會被困住,找不到活路,這〈燈光噴泉〉代表的即是當代的現象。沒錯,當中國汲汲地開擴經濟,整個社會蓬勃發展,他看到的是人們不想觸及的另一負面。 

之後的八年,常聽聞他的消息,被政府質詢、監視、下獄、毆打、保釋、軟禁、護照扣押,一連串壓迫,當中國的藝術機構不願展他的作品,避而遠之時,歐美各大美術館卻不斷地給予他發言的平台,大肆舉辦他的展覽並做收藏。是的,艾未未已成為西方人眼中最響亮的中國當代藝術家,大多是因為他的反諷、揭發弊端、與抨擊政府,他在網路社群的喧囂,再加上他屢次被官方找麻煩,就是不跟權威妥協的精神,讓他成為人權與自由的代言人之一。 

縱觀他58年的生涯,會發現他跟中國近代的演展,包括政治動盪、當代藝術實驗、經濟發展…等等有很緊密的牽連,他在歷史的目擊現場扮演重要的角色,當看見東西的外表,身為一個有良知的藝術家,他做的是不是欣賞,而是打破假象,透視裡面的謊言,彷彿像一隻怒吼的獅子,驚醒了沉睡的人們。

(從今年夏末到入冬,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展舉辦一個盛大的艾未未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