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日 星期日

未成形之前的無限

















剛剛從新聞讀到藝術家楊興生過世的消息... 記得第一次目睹他的作品, 讓我在胸中迴盪許久, 在此, 斟上一杯香檳酒, 為他精采的藝術生涯乾杯...., 以下是我不久前為他寫的短篇譯評....

楊興生(1938- 2013)是我相當喜愛的畫家,他出生於江西瑞金,小時候,家裡雇了一位長工,工作之餘,教他怎麽拿筆、刷,在牆上塗鴉,畫後擦掉,然後再畫,這般塗塗抹抹,為他未來生涯做了定向,之後,也接受完整的繪畫訓練,先做寫實,再轉抽象,又回具像,至於抽象與否,對他而言,如烈酒與雪茄的關係,怎麽交替,早就運用自如了。

近幾年來,他奔走臺灣各地,為鄉間小路、田野、山水、老屋、海景畫下不少幅油畫,乍看時,頗有十九世紀法國巴比松學派技法,我不禁自問,他回歸傳統畫風了嗎?若觀察臺灣村落,再讀他撰寫的文章,發現他對工業汙染、濫墾濫伐、恣意拆屋重建… 等等霸行,除了擔憂,也大肆痛批,這讓我聯想到一位英國桂冠詩人兼電影與建築評論家約翰•貝傑曼(Sir John Betjeman,1906-1984) 說的:

對於事物的改變,我確實在意,因為當人們把你生命所熟悉的東西拆除,其實,是在亂砍你部份的靈魂。

我突然警覺,楊興生畫的並非傳統寫實,而是當代的追夢,他的風景畫反映了靈魂的刺痛,他急切為臺灣保留那份原貌,若尋獲不著,他會藉繪畫,努力去搶救、想像,甚至編纂未被破壞前的模樣,這些作品,我們目睹到一種永恆的軌跡,可說是原始之夢的創造啊!

講到抽象,畫家認為得醞釀到非常饑渴的狀態,才能沖出那強勁的爆發力,難怪他比喻這跟喝烈酒的感覺很像,他坦言:「抽象比較適合我的個性,可以隨心所欲,追求無止盡的未知。」

若問童年,他回溯第一個記憶:

三歲,家裡附近有個池塘,裡面無數蝌蚪在遊泳……

「蝌蚪優遊於池中」成了他人生的第一抹刻痕,他對此兩棲動物的情有獨鍾,成年之後,更在自個兒庭院裡,築了一座池塘,養蝌蚪呢!

他最新的《抽象》系列,常有灰白的背景,前端浮現不規則、多色、複雜的團物,每細節像在持續的變化——抖動、膨脹、顛覆、分裂、繁衍,與模尼兩可。我們都知道蝌蚪轉為蛙或蟾蜍之前,沒有四肢、肺、或皮膚,牠們以鰓呼吸,靠尾巴遊泳,隨環境、食物的不同,外形也會起變化。而楊興生的抽象作品,濕潤感重,若仔細推敲,有一種衍生的團物浮出水面的意象,儼然是變化萬千的生物體,處於:未完全形塑前的無限可能,與難估能量的釋放!

畫家說抽象作品最符合他的性格,暗示什麽呢?他橫沖直撞,常在錯誤、挫折、混亂、失序中打滾,說來不就與撞來撞去的蝌蚪很像嗎!此外,蝌蚪生長,需依賴清澈的水,這又與楊興生的具像畫不謀而合,他渴望親吻不汙染、未破壞的風景。

他三歲時望著池中的小蝌蚪,感官的——眼看、心的知覺,細胞在那一刻振奮了起來,這無窮的嚮往,與可能性的期待,就如此延續。他的作品,無止盡的變幻,像涵蓋世間所有的影像,同時,也不停的騷動,因此,給人懸而未決之感,最終,散發迷人的吸引力。


附圖:
〈抽象〉
2012年
116.5 x 91 公分
壓克力,畫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