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0日 星期六

撕毀畢卡索畫作的十二位女人

說到藝術的關注,作品背後的催化劑是少不了的,對畢卡索而言,影響他的創作因素不少,但關鍵的還是他與女人(缪斯)的關係,就如他自己說的:

當我愛一個女人,她可以將我一切撕毀,特別在我的畫作上。

所以,探索他與女人的情愛糾纏,是了解他一個很重要的入口。那麼,到底誰撕毀了畢卡索的畫作呢?


血液的相親
畢卡索的母親瑪麗亞畢卡索.洛彼茲Maria Picasso y López)是一個支配欲強的女子,從小疼愛畢卡索,還跟這小寶貝說:你若當兵的話,肯定當將軍,你若出家修行,肯定當教皇!相對的,紳士般的父親,就沒那麼寵他,雖然知道自己的孩子有才氣,但採用理性的督導。

畢卡索,從小叫巴布羅,原來在畫裡簽上父姓,但20歲那年,他開始在角落簽上畢卡索」,此為母親的姓,這舉動,不但宣示他拋棄父權的決心,更強調承襲母親的強悍與固執特質

之後,在生涯的關鍵期,他會畫母親,總會以剖面的角度,來刻劃她,她模樣肥肥胖胖的,有付奉獻的神情,流露的全是母愛


交戰的關係
畢卡索三歲時,媽媽懷孕了,肚子一天一天的大起來,小畢卡索漸漸感到不安就在臨盆的前夕,家鄉馬拉加發生一個大地震,畢卡索描述媽媽當時頭上包著方巾,覺得很奇怪緊接著,妹妹蘿拉(Lola)誕生了他無奈的說出:

在經歷所有磨難之後,蘿拉出生了

他而言,大妹誕生的一刻是愛被剝奪的象徵,原本的純真無憂無慮、向來建立的碉堡在一夕之間卻崩潰了

畢加索不喜歡蘿拉,她的存在象徵痛苦的源頭畢卡索長大後有不少的情人,但她們大多比他小很多,年齡太接近,讓他想到他跟大妹相爭的關係

地震,他跟蘿拉的交戰,也影響了他的一生那就為什麼畫經常是扭扭曲曲的,給人一種多重撞擊,翻來覆去的感覺,譬如他的兩張配對名畫格爾尼卡Guernica)與卡內爾屋”The Charnel House”),描繪納粹政權下慘狀,但表現出來的卻冷酷無情,就如約現代美術館創始館長巴爾(Alfred H. Barr)對作品提出的一個觀點:

像似聖母馬利亞抱着基督屍體圖,但沒有悲痛; 像似埋葬的墓地,但沒有哀悼者

是的,就是缺乏那一點溫情,進入畢卡索的藝術,我們會覺得被放在一個獸性的世界裡,看到了廝殺、看到了血之色欲、聞到了汗臭與腥味,感受怒氣的四散,充滿報復、嫉妒、空虛、焦慮、背叛,在畫作上,只要一觸碰到女人的主題,她們像被折磨,被冷冷的鞭打,打到遍體鱗傷似的,老實說,我曾懷疑他得了虐待狂了呢!

不過,他在畫中呈現的並非現實中的暴力,而是淺意識的深沉世界


祭獻臺上的犧牲
畢卡索還有另一個妹妹,叫拉康賽菩沁Concepción,她出生時,畢加索已6歲了,心想她到世上一定是來跟他作伴,兩人團結一條心。康賽菩沁一襲的金色捲髮與那微笑的臉,讓他打從心裡喜歡,但她還長不到8歲,畢卡索就眼睜睜的看她身體越來越差,逐漸的被侵蝕,他多想將畫筆轉換成一枝魔術棒,嚴禁死神的接近。

但明瞭希望之渺茫,在極度悲痛之下,他決定跟上帝立下一個顫慄的契約:如果上帝救活她,他願意不再畫畫。也就是說畢卡索願意用他最愛的東西來換取妹妹的生命。

然而最後,妹妹死於白喉症,真的走了,從這刻起,他便認定上帝是一個惡魔要用一生來對抗,他不再相信神了。

妹妹之死讓他十分困惑,愛的人怎麼離他遠去呢?為了找到合理的解答,他用原始的巫術信仰來詮釋,認為小妹妹的死就是她走上祭壇,犧牲生命來促成他將來成為大畫家。也就是這樣,之後他在淺意識裡,他所有情人都成了康賽菩沁的化身,所以他許多的畫,都觸碰到米諾圖強暴少女的主題,這說明什麼呢?畢卡索代表希臘羅馬傳說中的米諾圖情人們扮演被獻祭的女子,她們總無怨無悔的在那兒,被畫、被宰割、被吞食,最後得為他在藝術的祭獻臺上流血犧牲


激情的火花
留有一襲紅色長髮的費爾南德•奧利維Fernade Oliver1904年與畢卡索在洗濯船(“Bateau-Lavoir”)前相遇,七年裡,他從一個浪子,變成真正的男人,不再閒逛妓女院,他的世界有了歡樂,藝術從藍色的憂鬱轉向「玫瑰」,她的魅力,驅使他完成亞維儂的姑娘,此成了他的美學突破之作。伊娃•谷維Eva Gouel1912走進他的生命,她病焉焉的,就如中國的林黛玉,三年後過世,美與愛情如曇花一現,留給他無限的愁思,這段期間,他專注於「立體派」的實驗。1917,他在設計芭蕾舞劇時,認識一名舞者歐嘉•克洛瓦Olga Koklora,兩人也成婚,她崇尚古典,但生性野蠻的他,約有十年,大多配合她的調子,創作「新古典」畫風。

1927年,他開始與瑪麗─德雷莎•華特Marie-Thérèse Walter私通,無法在婚姻獲得滿足,又恐懼自己即將老去,害怕創作走下坡,對未來的惶惶然,焦慮與不安油然而起,遇到她,說明了什麼呢?一來,兩人相差將近30歲,證明愛情沒有年齡的界線; 二來,此是一段婚外情,逾越了道德與許諾; 三來,她還未成年,因此,他有戀童癖的傾向。所以因為她,他打破社會的制約、成見、疆界、與禁忌,算是他一生最重要,也是最難忘的大事,之後,他大可我行我素了,接下來的九年,他線條變的分外柔順,顏色像水果拼盤,形體圓潤豐厚,正是他「甜美」的時期。

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他巧遇一位才女竇拉•馬爾Dora Maar,交往八年,她的左翼思想影響了畢卡索,這時,他的主題總在哭泣、暴力、與死亡纏繞,也可算是他的「殘暴」階段。戰爭結束,他又認識一名女畫家佛朗桑娃•姬歐Françoise Gilot有一次,她帶了瓜葉菊的盆栽給他,畢卡索笑說:「從沒有人帶這種花給我這樣的老人」因這個觸動,他開始畫花,畫植物,約九年,彷彿變成一位「素食主義」者。接下來他遇到了創作的瓶頸,兩名少女吉納薇•拉波特Geneviève Laporte與希薇特•戴微Sylvette David意外的探訪,讓他暫時享受「微笑」與「純真」的快樂。

說到這裡,從19041954年,2373歲是畢卡索創作的高峰期,之後到91歲過世前,有了第二任妻子賈桂琳•洛克Jacqueline Roque)的陪伴,他興起模仿古典大師的名畫,但他那不服輸的性格,不斷跟古人相較勁,這也成就了他最後的「戰鬥」時期。


喚起的欲望
以上的女人都曾經喚起畢卡索的欲望,因她們的感染,他就像一個變形人」一樣,每段時間,他的生活就會大改一次,包括換房子,換老朋友,換寵物,當然,藝術風格也完全的轉變。如老友沙巴特Jaime Sabartés)說的:

那就是他的優點,讓他變年輕的關鍵,像一條換皮的蛇,他每段時期就會甩掉舊皮,開始在另一個地方生存,整個人煥然一新

所以直到現在,當我們在談畢卡索時,他不會一成不變,總讓人難以捉摸,是的,他是一條不斷換皮的蛇,永遠新潁年輕滑溜溜,我們抓都抓不住

當我們在贊歎畢卡索的藝術時,是不是也該向這些風情萬種的女子致敬呢!


刊登於《藝術家》2011年8月, 435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