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谷1888年的〈藝術家的母親〉與〈在埃頓花園的記憶〉
梵谷寫了很多信,流露最深情的文字對象,是給母親安娜,就在他過世的前一年,寫了一封信給她,有一段是這樣:
"親愛的母親,關於憂傷,我們持續地分離、失落,於我,似乎是本能,沒有它,我們無法分開,也或許這樣,它可以幫助我們,之後再去認得、尋找彼此。"
大部份的孩子長大後,心理上,會甩掉與父母之間黏密的關係,但梵谷辦不到,給母親的信,內容有一份難以釋懷的情思,其實,背後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
話說1888年之冬,梵谷發生一樁割耳悲劇,之後頻頻失眠,在一次無法入睡的夜晚,他去信,告訴西歐:
"我的心回歸到我的出生地(赫崙桑得),在花園,每條路徑、每棵植物、花園以外的田野景象、鄰居們、墓地(我同名哥哥的埋葬之處)、教堂、我們後花園的廚房 —— 墓地旁有一棵高高的金合歡樹,枝上有一個喜鵲的鳥巢,…. 現在沒有人記得這件事了,只有媽媽跟我。"
梵谷的心回到童年的第一抹記憶,那是深藏許久的悲慟,終於在孤寂時揭示開來 —— 母親從小帶他去哥哥的墓地,她的哀傷,印刻在他的胸中。
表面上,梵谷是長子,但1852年,他出生前一年,安娜產下了一名男嬰,與梵谷同名,也叫「文生」,生日恰巧又是同月同日,然而,不久後夭折了,這聽來有 什麼驚奇的呢?說來,這在梵谷心底起了疑心——「到底,我排行老大?還是老二?」,還有「我是媽媽最愛的寶貝嗎?」往後,成了藝術家不滅的心結。
梵谷了解女人一旦失去嬰孩,頭一胎,母愛特別濃烈,就算生了再多,她心思永遠放在死去的寶寶,梵谷是下一胎,感受最深切,這個秘密,只存在他和媽媽之間。
若攤看梵谷一生的創作,會發現繪畫主題,不外乎跟路徑、植物、田野、教堂、鳥巢…等等有關,這全是他童年第一抹刻痕的視覺影響。
另外,他的愛情原型,也隨此衍生,當了畫家之後,他總愛上比他年長的女人,譬如有小孩的西恩(Sien Hoornik)與表姐、魯林(Roulin)夫人、與金奴克斯(Ginoux)夫人,當他在描繪她們時,深情無比。從這些中年的婦女身上,找到他向來缺乏的母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