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9日 星期五

痛與美的蕩氣迴腸


1951 年10月22日半夜,花蓮發生了大地震,有一位小女孩住在當地一幢日式平房,大地開始劇烈的搖動,牆面泥土剝落,一大塊一大塊掉到蚊帳上,一會兒,她與家 人趕緊逃到外頭,一出去,整條街鋪睡著男男女女與小孩,地面還在震動,伴隨恐懼的哀號聲,這時,眼前,馬路竟裂開了,出現黑摸摸的深溝,開了又閉,那寬度 足夠將人吞噬。

隔天,地震未止,她待在隔壁鄰居的花園,不敢進屋,與一些小孩圍繞噴水池,看著池裡的魚兒游,然而,又一陣強震,連池子也垮了,他們跌入水裡,魚兒在身上 跳啊跳的。之後,風聞海嘯即將來襲,她父親弄了一輛黑色轎車,一家人坐上,便往山上逃命,沿路,許多人隨震動的頻率,發出了哭號。

那晚,她睡在昏暗的農舍,眼睛盯著梁上垂掛的燈泡,因地動,像鞦韆一樣盪來盪去,耳朵聽見了外面的雨聲、人的嗚咽聲,還有屋內每一根梁柱像要斷裂的嘎吱聲。

這不是一剎那,而是一日兩夜的驚惶,這女孩,四歲,小小的心靈,容納了夠巨大,夠惶惑的景象,築起了她人生的第一抹記憶。

她,是畫家兼雕塑家洛貞。

在她新的作品,數以萬千的薄絲,用不同顏色,並置、重疊、交錯,編織成有機的曲線,不論依附、平行或偏離,乍眼一看,彷彿染色的髮絲在那兒優雅地飄蕩,但 若深透觀察,從早期的具象,到後來半抽象,直至現今的抽象,我們可以拉出一條主軸線,那就是,氣氛萬般的神祕、離奇、氤氳,如魂魄遊走,十分幽閉恐怖; 然,又顯出苦行僧的一種莊嚴肅穆與英雄式的姿態。

聽來矛盾嗎?洛貞扮演一位魔術師的角色,注入了一劑不固定、未成形的精靈液,如此,當我們觀看時,自然產生兩式的搖擺,這就是她作品懸而未決,令人縈繞心頭的原因了。

其實,她畫作裡,出現的是一具具被剝削、強奪後的身子,屬無名氏、無性別、無表情,也不知他們身處何時何地,在那兒,性格早被凍結,個人元素也被削減,回歸零的狀態,結果,換來了什麼呢?不受時空局限的普遍與永恆性!

沒錯,從小,她嘗到動盪的滋味,意識到衝突,長大後,遊歷世界,只要遇見那些手無寸鐵,因戰亂或饑荒,卻遭到無情攻擊的人,她再也難以自拔,創傷又再挑 起,一次又一次的,她再訪了童年,畫與雕塑就這樣一件件完成。論及悲慘,多數藝術家傾向用暗示、象徵、譬喻的表現手法,洛貞卻獨特地,畫下那已被搗碎的軀 體,滲透表皮,直接觸摸皮下的組織,肌肉的纖維持續收縮、氧化、燃燒、膨脹、延伸,畫面像一部古羅馬詩人奧維德(Ovid)的史詩《變形記》 (Metamorphoses),一陣陣的抽搐與痙攣,讓我們看見了不安與惶恐,聽見了嘶喊,同時,也目睹了畫家怎麼抽絲剝繭,鮮活地勾勒出靈魂的深度。

瞧!她作品,處處有「洞」的意象,原來,是久遠前見過的深溝,猶如傷口的無底洞,但,她毫不掩飾,一一將這些坑坑洞洞轉化、昇華,最後,演變成一個個釋放能量的漩渦。

說來,洛貞所刻畫的,不外乎極苦的眾生,那爆發了生命的動力,真引人蕩氣迴腸!作品中更閃耀著人道精神,是美,是尊嚴,是永恆的。
 
●洛貞「質地衍生」展,5月10日起於99°藝術中心(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59號5樓)展至6月1日。


【2014/05/09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READING/X5/8663779.s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