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9日 星期五

【收藏】藝術經紀人, 美術館, 拍賣屋














英國女雕塑家 Barbara Hepworth 作品今年夏秋在倫敦泰德英國展出
此刻還在展, 將展到十月25日

驚奇的是.... 
Phillips 拍賣屋(是一家龐大拍賣市場)(https://www.phillips.com/auctions)
將於2016年七月
舉辦一個大展, 呈列 1968年後的作品(晚年之作)
但只是展覽
不會拍賣

這是 Phillips 第一次完全展出非賣品

這暗示什麼?
拍賣屋也要併吞美術館?博物館嗎?

在早期, 僅有藝術經紀人賣畫, 他們本身不代表藝術家, 只是去尋找作品, 然後在適當時機賣出
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藝術經紀人幾乎消失, 成了歷史
他們被美術館所取代
美術館開始代表藝術家, 有時一段時期, 有時一輩子, 也為個別藝術家舉辦獨展....

許多場合, 藝術博覽會, 像 art Basel, art Cologne... 
根本沒有藝術經紀人存在的餘地
絕大多數是美術館

這十多年, 藝術成為全球化
大買者來自於俄羅斯, 中國, 中東, 霸佔了之前歐美的買者
這發展相當迅速

每家大美術館, 同時代表好幾位藝術家, 二三四十位
但展覽空間有限, 每回安排個展, 要排隊, 年輕藝術家失去耐心, 都想在短時間內一炮而紅 

而大拍賣屋呢?  
大概從2000年, 不太想賣古董, 古畫, 花很多時間在買當代年輕藝術家的作品
50% 生意是來自於當代藝術家

這現象, 嚴重地影響了美術館的運作
於是美術館也在大拍賣屋做各種投機的買賣
價格飆漲地厲害 

以前, 展覽非賣的藝術品是交由國立美術館與博物館來舉辦
現在, 大拍賣屋也要做這些
這麼一來, 拍賣屋給人一種印象 
錯覺也好
他們不只是賺錢買賣而已, 也是推展美學, 欣賞藝術的地方

大拍賣屋越來越壯大了........

小美術館呢?一家一家關閉....

我倒發現不少大收藏家都被這些拍賣屋的金錢遊戲弄得不知所措, 啞口無言

我不禁問....
這是變相
藝術本質在那兒?

我倒認為收藏家, 若你在介入這些買賣感到疲倦
若你相信自己的眼睛與直覺
持著對藝術的熱情
何不自己去拜訪藝術家的工作室, 自己發現有潛力的藝術家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