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2日 星期六

閱讀世界/海明威的最後一頁

海明威1929年埋下了一顆顆地雷,在八十三年後的今天,全炸開了!爆裂的是他創作、哲學思考的過程。然而,他說:此書是悲劇……
海明威。(左圖/取自網路)。《永別了,武器》(圖中)2012年特別版沿用1929年原版的封面。海明威的手稿(右圖),此為《永別了,武器》最後一頁,顯示真正的「結局」,手稿現收藏於波士頓的甘迺迪總統圖書館與博物館。
圖片提供/方秀雲

一會兒後,我出去,離開了醫院,在雨中,走回旅館。
此為美國小說家海明威1929年的《永別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最後一行。

一早起來,聽到廣播的頭條新聞……
我驚叫:什麼?四十七個結局?一定在開玩笑吧!

再訪,只因出色
這一句,對海明威迷來說,應該不會陌生!前一陣子,它還被《美國書評》(American Book Review)列入前一百名最棒的英語小說末行,這句沒帶情感的陳述,依舊被人記憶、傳誦,作家下的這般斷語,背後又有怎樣的糾結呢?
繼《查泰萊夫人的情人》與《齊瓦哥醫生》近年再版之後,《永別了,武器》也於去夏,又出了特別版,前兩本在1928年與1957年問世時,因道德、社會階層或政治考量,引發了軒然大波,海明威的這本也遭小挫折,出版社將一些髒話刪掉,用破折號取代,多年後,破除禁忌,以全新風貌再現。此現象,不由得讓我想到大文豪沃夫(Evelyn Waugh)的《慾望莊園》(Brideshead Revisited)裡的男主角,過了中年後重遊舊地,產生了另一驚嘆的邂逅。或許,我們都有類似的經驗,十幾年、二十幾年,甚至更久後,再回歸年少的情景,會是怎般的滋味?念國中時,我愛讀翻譯小說,那時輕狂、叛逆、渴求知性,如今,不再是懵懂、掙扎的年齡,看的全是原文,發覺一次次,在不同時候,它們變形的模樣、意義的深遠,慢慢才浮出來。有些作家真如一條換皮的蛇,隨時間呈現多樣的面孔,就算死了,還有新的挖掘。
海明威就是如此。若問他所有著作,哪本最悲、最荒涼,無疑,是《永別了,武器》了!半個多世紀以來,不斷被改編,搬上了電影、舞台、廣播、電視,以各種藝術形式上演,雖然場景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義大利前線,但牽涉的人類生存景況,讀來毫無時空的阻撓,反而好鮮活啊!

情節就此打住
大戰後半,美籍中尉弗利德利克(Frederic)在義大利哥里加(Gorizia)遇見一位護士凱瑟琳(Catherine)。他到前線打仗受了傷,被轉送米蘭的醫院,凱瑟琳立即趕來,當刻,他愛上了她。兩人相戀,漸漸的,弗利德利克痊癒,凱瑟琳也懷了身孕,兩人原本計畫一塊去旅行,不料,上級命他回到哥里加,離開那晚,他搭上午夜火車,彼此不知道未來還能不能再見。那時,陰雨綿綿。
重返前線,他被指派開車,將醫療補給送往南方,目睹義大利軍隊自卡波雷托(Caporetto)潰敗,在大雨中落魄前行的模樣。途中,他與一幫人的車子陷入泥漿,無法開駛,有兩名義大利士兵想脫逃,弗利德利克不得不開槍,射死了其中一位,這是他戰爭中唯一殺的人。弗利德利克被逮捕,可能面臨槍決,他想盡辦法逃了出來。接下來,該往何處呢?他心念凱瑟琳,到了米蘭,才探知她人在斯特拉薩(Stresa),之後,他喬裝,冒著生命的危險,最後,如願的與她會合。這時,義大利軍事法庭下令捕捉弗利德利克,他們倆在暴風雨的夜裡划船逃往瑞士,在邊境卻被扣留,於是謊稱是運動員,過來參賽,就這樣,居留了下來。在瑞士的山邊,他們租下一間小屋,生活過得愜意,幾個月後,搬到醫院附近的一家旅館,直到凱瑟琳臨盆。但在病房,她因失血過多,死了,那一刻,他守在她身旁。
凱瑟琳的死,成為結束此書的理由。
凱瑟琳死前的對抗,就像古希臘悲劇,尤里庇狄思(Euripides)的《米蒂亞》(Medea)裡女主角的吶喊,寧可上戰場,也不願忍受生小孩的痛苦。在《永別了,武器》的末了,悲劇發生了,藉此,來總結戰爭的酷刑。
但要怎麼收尾呢?海明威在定稿之前,絞盡腦汁,就這樣,洋洋灑灑的寫下了「四十七」樣的字句!

愛與死
前年,美國鬼才導演伍迪·艾倫(Woody Allen)拍了一部超現實電影──《午夜.巴黎》,主角吉爾(Gil)是一個還在寫作生涯掙扎的小夥子,有一晚,意外的,走入1920年代的巴黎,與潔兒達(Zelda)、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斯泰因(Gertrude Stein)、科庫德(Jean Cocteau)……文藝界響叮噹的人物見面,在那兒瘋狂一番,他甚至還與海明威碰面,作了一些有趣的對話:

海明威:(大戰時)有一次任務是占領山坡,我們有四個人,若數維生德(Vicente),應該五位,但他手斷了,是之前丟手榴彈時炸的,我遇見他時,他根本沒法打仗,他年輕又勇敢。因連續的雨天,山浸了水,我們往下滑,滑向一條路,那兒有許多德軍,我們目標是第一群人,若成功的話,可耽擱他們的作業。
吉爾:你害怕嗎?
海明威:怕什麼?
吉爾:被殺……
海明威:假如你怕死,你永遠寫不好,不是嗎?
吉爾:我必須說,這是我最大的恐懼。
海明威:這是完成前,每個人會碰到的難題。

海明威上過戰場,目睹士兵的勇敢行徑,他們年輕、誠實、充滿熱情,留下一身壯烈、優雅,賜予了寫作最佳的指引,接下來,他談愛:

海明威:你曾跟一位真正偉大的女人做愛嗎?
吉爾:事實上,我的未婚妻……很性感!
海明威:當你跟她做愛時,你覺得真實、美的熱情,至少那一刻,沒有死亡的恐懼。
吉爾:沒有,從未發生。
海明威:我相信,愛是真實的,它暫緩了死亡。所有的怯懦,都來自於不愛或根本愛得不夠,此兩者沒什麼差別。而勇敢、真誠的人,會正面看著死亡的臉,如一些我認識的犀牛獵人或真正勇敢的貝爾蒙特(Belmonte),因為他們愛,有足夠的熱情,能把死亡推走,直到歸於所有人的狀況,然後,你必須再好好的愛。想一想吧!

吉爾碰到了寫作瓶頸,與未婚妻又漸形疏離,當時的他,急需人指點迷津,面對這位文學巨人,又是他崇拜的英雄,海明威觸及的,是他從來沒想過的,這些,足夠讓他好好咀嚼、思索了!海明威暗示:想當一名好的小說家,一定得勇敢深入兩大命題——愛與死。其實,這對話不長,涵義卻不斷的擴大、渲染,最後,影響了吉爾,找到生命出口,更成為整部電影的哲學中心,無疑的,也是伍迪‧艾倫的美學信仰。
小說裡的戰役、陷入泥沼、陰雨綿綿、暫緩死亡、勇敢追愛,也在電影中有了耐人尋味的鋪陳。

異樣的結尾
《永別了,武器》特別版,列出四十七個可能的結局,講的都是主角的心理,口吻卻活像個哲學家,以下,我挑選幾個樣本:

其一「費茲傑羅」,據說海明威的好友小說家費茲傑羅讀過後,給了一些意見,海明威認真寫下:
日子走下去,你學習一些事,其中一件是,世界擊碎每個人,往後,許多人在殘破之地變得堅強,那些未被擊過的,世界將殺掉他們,無私地殺掉非常好、溫柔、勇敢的人,如果你不屬這類,確定的是,世界將也殺掉你,但不特別匆忙就是了。
海明威了解弱肉強食的道理,原本想採用,但又捨棄,結果,在旁邊,潦草的註上:「去你的」(Kiss my ass)。

其二「宗教」:
對於此事,沒有什麼你可以做的,若你相信神、愛神,將會沒事。
海明威對篤信神的人,肅然起敬,那種稟賦是他無法擁有的,永遠沒辦法像他們那麼樂觀。

其三「嬰兒活下來」:
我能說,那男嬰,除了麻煩,其他的,不重要了。他不屬於這故事,他開始一個新的,在舊故事結束時,開始一個新故事,是不公平的,但就這樣發生,死亡算結束,誕生只是開始。
存活的男嬰,雖是骨肉,但男主角對他壓根兒就沒興趣,因一心思念凱瑟琳。

其四「晨後」:
1918年3月那晚,下雨,我走回凱瑟琳與我同住的旅館,上去,到了房間,脫衣,上床,我很累,最後睡著了,早上起來,太陽閃耀,光線透窗灑了進來,在了悟發生了什麼事之前,聞了春雨後的清晨。
眼睛一睜,但還不自覺愛人已逝,人的省悟需要時間,他還沉醉於過去,難接受事實吧!

其五「結束」:
許多事情發生了,事情總在發生,一切變得遲鈍,世界繼續運轉,你取回大部分的生命,就像從火裡恢復的物品。它繼續,只要你的生命繼續,然後,它就繼續,永不停止,只為你停。在你還活著,有些停了下來,其餘的依舊繼續,你也跟著;另一方面,你必須終止一個故事,不論寫什麼,在結束點上,你得停止。
鼓勵去編織一個理想的烏托邦是天底下最大的謊言,人蒙蔽後,再拋到一個不存在的地方,那跟負心漢又有何兩樣呢!然而,海明威不輕易承諾,寫實的描繪,在終點,也訴諸於坦誠,儼然是個有責任感的作家。

其六「孤單一人」:
我將所有人趕走,關上門,熄了燈,那種感覺不好,像跟一尊雕像說再見。
主角將自己鎖起來,面對冰冷的凱瑟琳,他的氣息,再也無法跟她交流了,除了冷,全是黑,十分蒼涼!

海明威所想的,小,小到瑣碎,大,大到宇宙觀,意念介於絕境與希望之間,多麼像一座磅秤的兩端,但孰輕?孰重?海明威搖搖擺擺,多次計數、度量……

完全孤絕
海明威1929年埋下了一顆顆地雷,在八十三年後的今天,全炸開了!爆裂的是他創作、哲學思考的過程。然而,他說:
此書是悲劇……我相信生命本身就是一場悲劇,也知道只可能有一個終結。
問題是,這麼多可能性,哪一個才是他理想的結局呢?是「費茲傑羅」?「宗教」?「嬰兒活下來」?「晨後」?「結束」?還是「孤單一人」?
讀者,怕你還沒讀這本小說,我先不揭曉,這兒,倒想提示一下。
最後那一句:
一會兒後,我出去,離開了醫院,在雨中,走回旅館。
似乎沒帶一丁點的情感,不過,這句之前的一段字行,才是關鍵,真正闡述了背後的糾結——冰冷、無氣息占據了空間,男主角痛苦至極,誰也不想見,整個人沒入了黑暗。當時,海明威二十九歲,這麼安排,如預示一般,為自己灑下的一個陰影,六十一歲那年,在孤絕裡,最後,舉槍……
這結局是思慮四十七個樣本後,所做的總論,也最契合他的直覺!重要的是,他將真愛伴隨的愉悅與全然的絕望,帶至高潮,之後,故事結束了。

唯一的救贖
海明威說過,他寫作總用冰山原則,八分之七在水面以下。
沒錯,在讀完所有的結局,再回看他的原版,不就是此話最佳的寫照嗎!
戰爭是人類苦難至極的縮影,故事的一幕幕,弗利德利克所做的,不外乎妥協、苟延殘喘……然而,唯有一刻,全出於自願,那就是與凱瑟琳的相守,唯一的時刻,能讓宇宙暫停,延遲苦澀、憂愁,不用屈就,完全忘卻死亡,雖然是那麼短暫,他知道那是最珍貴的,拚了命,也都要奪來。
因戰爭的愚蠢、瘋狂,摧殘了人的信仰,不論對神、對權威,甚至對人性的質疑,海明威刻畫了其間的荒謬,用悲劇來嘲諷一切,但同時,點出了人類唯一的救贖──愛。
說到這兒,真正的小說末段,哪一個,猜到了嗎?

刊登於【聯合報副刊 2013/01/12】
http://udn.com/NEWS/READING/X5/7630865.s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