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勃·迪倫(Bob Dylan, 1941- )前天才宣布得到了諾貝爾文學獎,首先他保持沈默,媒體紛紛地談論他,隔天,他本人就宣布:拒絕此獎。
諾貝爾文學獎被公認為文學界最高榮譽,多數的人汲汲爭取,然而竟然有人會拒絕?
這讓我想到不少人也曾有類似的舉動,拒絕高榮譽的獎項,像政治家邱吉爾、歌手大衛·鮑伊(David Bowie)、小說家 E·M·福斯特(E.M. Forster)、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畫家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洛倫(L.S. Lowry)、雕塑家摩爾(Henry Moore)、作曲家佛漢·威廉斯(Vaughan Williams).... 等等。
他們心理怎麼了呢?
當然每人都有他們的理由,但有一個關鍵的原因,那就是展現強烈的「自我」。因為他們一生都在對抗世界給予的腐朽、鐐銬、守舊、傳統、虛偽、不公義,與處處打擊你存在的勢力,他們生涯,常常經歷了不被了解的孤獨,但始終堅守自己的信仰,逐漸地,也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跟別人很不一樣的路。雖然,之後被社會制度肯定了,但內心依舊騷動,還持續那不變的革命性格,鄙視制度,最後寧願選擇自由吧。
鮑勃·迪倫的歌詞,若注意聽,散漫了叛逆、異議、獨立的因子,從年輕到老,全身流著反叛的血液,你說,他怎會接受這學院頒的獎項呢?
【鈴鼓先生】 (Mr Tambourine Man)
******
這也讓我聯想到了19世紀法國畫家居斯塔夫·庫爾貝(Gustave Courbet, 1819-1877),他的性格也是屬於這反叛的典型,他在半百之齡,為自己生命下了一個斷語,說:
之後,庫爾貝又再活了八年,生命的末期流亡到瑞士,最終死於異鄉。他的一生如他說的,全身奔流的 —— 自由的靈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