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6日 星期四

張堃的《風景線上》與《影子的重量》

今天一早驚奇地收到了一只從美國加州寄來的,在不怎麼清醒中打開,一拿出來竟是一本詩集,我眼睛張大,一看是好友詩人張堃最新的作品《風景線上》(On and On, Scenery

這位詩人旅居美國二十多年了喜歡旅行的他,每每來信時,總是在往某異地的途中,可以偵測他那一直在晃動與活躍的細胞.....

剛剛在公車上,翻了第一卷,細讀了幾首,其中〈後山埤之惑〉覺得特別好在此跟我的讀者們分享:


他不再回自己的家
故土也不再認識他
----《約伯記七:10》 

板南線上
往南港
順著童年印象
去拼湊一幅
神秘水塘的路線圖
那些早已淹沒的地方
在捷運車廂裡
慢慢清晰起來

那些還原的景色
一站一站
在搖晃之間
卻瞬息模糊了
下了車
徘徊在街角
竟又迷失了方向

恍惚中
回望車站站牌
後山埤
難道僅僅是一個站名?

我繼續讀著....

******
對了,也想分享之前寫的兩篇文章,當時張堃的《影子的重量》(他前一本詩集)正出版



這兩篇,倒有幾許類似貼在此希望我的讀者你們會喜歡囉......

〈暗箱之春〉-- 讀張堃《影子的重量》/ 方秀雲
  http://shiouyunfang.blogspot.co.uk/2013/10/blog-post.html
刊登于2013年十月《文訊雜誌》No.336

抱著暗箱遊走〉-- 張堃的詩評析 / 方秀雲刊登于2013年九月《海星詩刊》秋季號 No.9如下


慾望慾望知道,我們沒法從影子得到什麼好處,除非伴隨的無形火燄無形鏈條亮相了,從那兒清晰的主權,一步一步的,驅我們發光

                            —— 法國詩人夏爾René Char1907-88〈詩選〉一段


「影」,若查閱字典或百科,會給你一大長篇的敘述,但總之,它是光線被不透明物體擋住後造成的黑暗區域,當然,隨光的強弱與入射角改變,影果真落下,我們或許會經驗它不一的大小、形狀、深淺,甚至也可感受到溫度與流動,然「重量」,我們能度量嗎?


背後的火燄
出生於台北,旅美詩人張堃,最新的一本詩集《影子的重量》,就丟下了這麼樣的一個命題,八十餘首詩,藉著穿梭於國與州之間、市與鎮之間、巷與弄之間、陌生與熟悉之間、親人與朋友之間、古與今之間、畫內與框外之間、夢幻與真實之間,陳述了2007年後的生命斑駁

在閱讀過程,我頻頻遇見影子,譬如:揮別的手影、移動的樹影、幽渺映出的倒影、複製雕像或拱門的陰影僂或孤獨的身影、側影的暗示、存在主義或超現實的幻影、佇立在關樓的樓影、明滅不定的燈影、父親走遠後留下濕透了的背影等等,若單一相遇,只冷颼颼一陣,既冰寒又孤寂

但,張堃在詩裡又說:迎著光束、漂染上彩虹一樣的顏色、泛著釉光的紋身、快要燒起來的日影、留給燈塔、緩緩升起的朝陽、那盞不知何朝何夕的夕陽、星光閃爍不停、微風與陽光刷聲溜了進來、在霞光裡盛開、鏡子的折射光、光線的搖搖晃晃等等噢!顯性的陰影,背後孕了光,有直射、反射、折射,也有採光,真看見了光與影在詩句中不停的跳躍交織、或重疊我們知道一天之中,日出與日暮的影子,落的最長,而詩人喜歡站在夕陽、晚霞,甚至月光下,來觀望周遭的人事物景

為什麼選擇夕陽?除了影落的最長,也落的最優雅,是火在經過重重的煉鍛,燃燒後最美、最純熟的展現,因此,他真實的擁抱了大文豪歌德的「最亮的火燄,投射最暗的影」情懷


談老一事
一般來說,西方世界追求的是青春,甚至老了,也在尋找年輕與活潑的因子,那是很重要的創作激素,其實,西洋文學讀久了,常不知何謂老。但在《影子的重量》,談到人,張堃會專注於老一事,像父親母親文壇藝壇長者,佝僂、病態、不堪的模樣不遮掩地勾勒了出來,如一首震撼的〈別了,商禽〉:

從來沒有人
去測量天河的斜度
也沒有人
真的去探究一張歪了的嘴
曾幾何時竟歪成
禽鳥起飛的仰角
……

這是描寫詩人商禽1930-2010晚年患帕金森症的景況。另外,有一首〈病房M-3〉,述說了待在加州聖約瑟夫紀念醫院的一晚:

比窗外孤懸的一輪斜月
還要蒼白的鹽水袋
在時鐘機械式的呻吟聲中
滴落成一條深夜的小河
潺潺流向我
稀薄又帶涼意的月光
整晚浮漾在床沿
而不慎掉落一地的藥片
……

於我,多了那殘酷,多了那血淋淋,張堃卻正視生命中最難堪的部份

我納悶的是,不老的他,怎麼一直在談老。


望向窗外
追溯童年,張堃說了第一個記憶:

23歲,母親扶著我,挨靠一扇面向廣闊田野的窗台,數著運煤推車,餵我進食,此情景,歷歷在目,甚至遠遠的運煤車的叮噹聲還依稀可記。

人生第一抹的刻痕,是與母親在窗台上一塊兒觀景,各感官的,眼看、耳聽、心的感覺,在那一刻全容納了進來。最初的「望向窗外」,也成為往後的延續,不厭倦、好奇的探索,從此,他以此動容的姿態來看世界。

他詩常有「由內往外」意象,舉一個明顯的例子〈過境芝加哥〉: 

枯坐後機室
……
隔窗望去
一片鋼鐵架起的天空
正飄著雨,飄著
煙囪排出的灰濛煙塵,飄著
只有旅人才懂的寂寞
……

這段透窗的視覺走向景色移動的文字,很能引起共鳴,特別對有旅行經驗的人來說

小時候「窗口」,目賭的,日後也有了一些演變,在詩中,出現了變形記 —— 局限空間的「舞台」表演、一幕幕的「電影」情節、及有框「畫作」的圖像。正如一首有聲光娛樂的La Femme

突然間
一排排面目冷漠的舞孃
在雷電閃光之中
舞踊了起來
我隨著響起的Chanson
一面打拍子,一面忖量
機械式的舞步
如何旋出
胴體的驚呼
在音樂停止後
成為
隆的
掌聲。

這是在酒店觀舞台上脫衣舞的情挑。與窗口何關呢?同樣的,在一定點,在一框內,用眼睛看,望向前方的奇幻、變化、與聲響。


愛與美的存在
《影子的重量》的一卷【一束小詩】是特別獻給離開塵世的母親,詩裡,刻畫了她一年一年老去,情何以堪,及死後,詩人的無限哀思,在一首〈告別〉:

……
去年春天
我們一起在陽台看晚霞
看那顆出奇安靜的夕陽
怎樣緩緩滑落天際
……

詩人與母親最後一次的聚首,這一幕,仔細推敲,不就23窗台觀景的寫照嗎!

母親的存在,成為他心底的火燄、身體的鏈條,他遇見她的晚景,惆悵地說:

從妳陽台望去
最後幾年的落日
一年比一年沉重
妳卻說
一年比一年輕了

我不解
落日何以便輕
難道妳早就看到那抹晚霞
已燒成了灰燼

那不捨,渴望在那晚霞中,捕捉燦爛的光芒,因寫下:滿眼嫣紅的繁花、簇新的緞面繡花鞋、一襲絲質旗袍/曲線尚在/粉香猶存、梳妝台的鏡子等等。說這些,有何用意呢?為母親的美留下了證據。

當然,面對正豔的花朵,我們讚嘆那美,但人老了,虛弱了,時間在一口一口蠶食著身體,在殘敗中,依然摸到了美,代表的沒有別的,只能用愛說清了,最終,詩人簡單的一句:「我見到一生中最美的夕陽」。

這也反映了他愛觀看黃昏的理由了


盡收眼底
張堃的詩,於我,有特殊的視覺效果,一幕幕影像可展,倒不是他模仿法國詩人紀堯姆阿波利奈爾(Guillaume Apollinaire1880-1918)的圖畫詩Calligram),也不是宋代蘇東坡(1037-1101)說的「味王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而在於他有一雙精明的眼睛,吸吮了所見,然後投射出來。這讓我聯想到「暗箱」camera obscura),試想大白天,走進一個黑漆漆的房間,挖一只小洞(窗口),然後注視對牆,猜猜看,會看到什麼呢?噢!室外的,連顏色、移動、景象都映入,彷彿照相或攝影的功能

然而,他沒照本宣科,在小洞(光圈)處套上了自製的感知與寫實的凸透鏡,又在室內設了的同情與共鳴的鏡面,最後,反照出來的影像,是屬於人道的關懷。蹊蹺的,2011年他寫了一首敞開的窗口〉:

窗戶打開的瞬間
微風與陽光刷聲溜了進來
青翠的景色
隨即湧入室內

整個春天
就在屋子裡

所謂的「暗箱」原理,不就在此!當然,透過他獨立的色彩、調節的恆溫、感官的韻律帶入了暗箱引不進來的元素,最後屋內…… 盡是春天

若說母親教他的是「由內往外」的關注,而,他則藉由自己長年來的漂泊與美學滋養,及文字的純熟洗煉再做「從外向內」的收納功夫,這過程,直到躍然紙上,表現的如露珠一般的自然、清透


影子重了
他始終抱著一只暗箱,累積了一甲子的投入與抽離、記憶與遺忘、繁囂與寂寞、肯定與疑惑、清醒與宿醉、歡愉與嘆息、慾望與靜默生命到了一種無法承受之重,於是,鏡頭轉過來,朝向了自己在一首〈散步小集〉,他寫:

曾經奔走於大江南北的腳
現在漫無目的地走在
行人道上

鞋聲輕了許多
拖在身後的影子卻重了

在走過千山萬水之後,回看了自己,竟發現……

這時,愛爾蘭劇作家王爾德(Oscar Wilde1854-1900《石榴屋》(A House of Pomegranates)的一句,在我耳邊迴繞:

人們稱身體的影子,並非身體的影子,而是靈魂之身。

啊!影子之重,只因深邃的靈魂

影子,真能稱重嗎?張堃的詩集,揭示了謎底。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