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3日 星期六

關於梵谷的迷思/向日葵

談到「向日葵」,人們會立刻聯想到「梵谷」,彷彿它們已成了同質性的關聯詞。但為什麼梵谷要一而再、再而三畫這類大黃花呢?

自1886年七月起,梵谷開始大量的畫各種花朵,來滿足對顏色的需求,其中包括一些向日葵,那時的樣子不是插在花瓶裡,而是攤在地上;之後,其中有一幅跟其他藝術家的作品掛一起展在美術館裡,恰好高更也在現場,他的目光立即被向日葵所吸引,梵谷很興奮,以為找到知己。

高更的慧眼激發了梵谷的信心,在一封寫給西奧的信中,梵谷談到向日葵:

那種畫反映性格的改變,當你看得越久,就顯得越豐富;此外,高更非常喜歡它們,他跟我說:「那……這是……真正的花啊!」若說牡丹與蜀葵分別屬於真寧(George Jeannin)與廓思特(Ernest Quost)的話,那麼向日葵呢?應該屬於我的吧!

1888年,梵谷搬到南法阿爾,找到一處大小適中的「黃屋」,希望在此能吹起一股狂熱的藝術思潮,於是邀請高更來同住。在苦等期間,他心想,為何不用向日葵來裝潢高更的房間呢?心血來潮,梵谷創作了好幾幅鮮豔無比的大黃花。

高更終於抵達,然而住沒幾個禮拜就興起到大溪地的念頭,為了挽留他,梵谷再次勤畫向日葵,但任他怎麼畫都沒有用了。

對梵谷而言,向日葵象徵友誼、溫暖與希望,當他越一無所有,畫得就越多。

【聯合報副刊 2010/02/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